-
答案 1:
人的记忆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数据库,需要输出的时候就直接提取相应的信息出来。事实上对于大多人而言,除了纯数据、逻辑、记忆性的问题,多数情况都是以情绪为导向,对一些蹦出的关键字词进行再加工然后表达出来的。现实中或者知乎这类的社区化问答平台,行为的社交性越重,就越容易轻化问答的逻辑性和思考过程,越注重寻求认同、高质量的互动和大范围的影响。所以大多数人在找到一条似乎合乎逻辑的回答时,回答中有亮点有能表现自我的部分时,就迫不及待地添加答案进入下一个环节——等待互动,寻求认同。侧重点在后者,自然会很大程度阻碍自己有个全面完整的思考过程。而二次看自己回答时,是一个信息摄入的过程,运用自我逻辑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和提炼,和表达过程不是可逆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比修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不知道是学校教育成果还是某种不知名的心理,大多数人在摄入信息的时候,能够下意识地进行各方面的逻辑验证,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极为敏感的发现能力,很能挑刺。事实上,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这种二次验证的过程是思考过程所必须的,一个完善的经得起推敲的回答可能需要两次或者多次的自我修缮。知乎以高质量问答为引,大多是这类问题。看问题的角度越全面,对问题认识越深刻,自我沉淀越凝实,回答的逻辑性就越完善,受情绪、目的等影响就越少,题中的这种现象就会越少。现实或虚拟社区中占中心地位的,也多是这类人。 -
答案 2:
思维是不断变化的人是不断学习的不然你长这么大可能连1+1等于几都学不会,你也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某些痛苦同理,一个问题你对他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 -
答案 3:
很简单,潜意识作祟。其实你以为不像自己的话才是真正的自己想说的。 -
答案 4:
平时说话都是即兴的表达。和经过反复推敲后的表达肯定有区别的。 -
答案 5:
+1果断~~而且一般觉得原来说话比现在靠谱,还惊异当时自己怎么知道xxxx之类的…
为什么常常觉得说过的话不像自己说的?
2012-01-19 20:17:52 来源: 点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Google 收购摩托罗拉对整个 Android 产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下一篇:IgE抗体为阳性意味着对什么东西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