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不喝醉酒办不成事,这样的现象该怎么解释?

不喝醉酒办不成事,这样的现象该怎么解释?
2012-01-19 20:29:33   来源:   点击:

    不喝醉酒办不成事,这样的现象该怎么解释?

    1 个答案

    • 答案 1:

      如果“不喝醉酒办不成事”这句话成立的话,至少说明这个社会有如下这么几个特点: 【在艰辛道路与捷径中,更偏好捷径】 如果一件事有一个捷径,那么它一般是一种感性的处理方法,比如孩子满地打滚地逼迫妈妈给他买玩具,妈妈心一软就立即买了;如果一件事有一条曲折艰辛的道路,那么它一般是一种理性的处理方法,比如妈妈忍住一时的心软,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赚一点钱来购买想要的东西。大部分情况下感性的捷径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却会带来未来的隐忧,想想有多少被爱宠坏的孩子反而不孝顺自己的父母;而理性的曲折路线虽然会遇到短期的不愉快,却能铸就更为持久的效果。 历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如果有理性的光辉照耀,那么事情一般不会变得很糟,它会慢慢向好的方面发展。不过历史也同时证明,保持理性并不那么容易,理性的选择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耐心和辛劳(在政治领域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一个社会里的大部分人都倾向于选择捷径的时候,通过酒肉交际来获取商业上的短期利益就成了必然选择,因为捷径显然比曲折路线要更“实际”,这“谁都明白”。 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随着 喝酒办成的事儿越来越多,有些事情可能就永远也办不成了。 【在伪善与真恶中,更偏好伪善】 我一直很坚定的认为,借助酒精来处理人际关系或生意中的问题,是懦弱。我从小就不认为喝酒的人更有“男子气概”或者更有“社会责任感”——“酒桌上见真情”之类的说法对我来说是很可笑的一种懦弱观念。 其实一件事的曲直善恶每个人心里都有数。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里,人们看待和处理它们的方法不一样。我认为中国文化里面有一种特别明显的伪善倾向,也就是双方明明都知道这件事这么做是不道德的,但是却能想出一种伪装来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坏。酒桌上的生意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 两边都明白这么做其实会有什么坏处,只不过我们一起通过喝酒把这种对坏处的恐惧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说自欺欺人也好,说懦弱也好,现实中就是如此。 这种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伪善,其破坏力远远大于真正的邪恶之徒的所作所为。可惜在中华文化里面,这种伪善行为、灰色地带已经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大部分,已经变成了系统性的顽疾,很难医治。 【在短利与长效中,更偏好短利】 偏好短利这种现象太明显,我就不多谈了。我想主要说说为什么偏好短利。 中华文化其实没有经历真正的现代工业变革核心,几次社会变革中对于法律、道德的探讨都并没有成功深入到社会组成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这个民族的普世价值观依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每一次变革若干年后它就会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这就类似一个建立在原始社会价值观基础上的现代文明。在这种文化特征的熏陶下,你要想和我谈“国家利益”,不如先谈谈“我家的利益”。如果要比较大小的话,同姓利益 > 外姓利益 > 百姓利益:这就是普世的道德组建基础,也就是社会的主旋律。 OK,说回酒桌。既然你要和我做生意,你我不是同宗,那么你如果能增加我这一宗族的利益,我就可以帮你的宗族做点事。然后酒桌上谈论的无非就是这些利益交易的细节,这些细节谈毕,大笔一挥,把另外一个外姓人或者百姓的利益出卖给这位酒桌上的新“朋友”,如此了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景物也没有欣赏的感觉,怎么办?
下一篇:Django template 显示 unicode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