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1:
这个问题我想过好多次,不止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几乎全线的动画都大不如前(喜羊羊商业炒作成分太重,已经失去比较价值)。为什么呢?主要是思维方式的错乱,更严重的也可以叫做思想倒退,禁锢思想。《兔侠传奇》上映之后,很多人批评制片人孙立军抄袭《功夫熊猫》,他为此做了一些反驳,反驳的出发点是对的,毕竟中国动画需要大手笔制作,而不要只有小打小闹的地摊货,但是他反驳的论点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打个引号,表示主观上,也有人赞成的),就是他说中国动画太成人化了,所以要怎么怎么……是太成人化了吗?恰好是幼稚化,总有一些人骨子里就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小孩看的,这样断送了动画片的大好市场。就拿《功夫熊猫》来说,你觉得小孩子除了看热闹搞笑的场面,其内涵能看懂多少?这些内涵就是为成年人准备的,所以才老少咸宜。然后是思想禁锢问题,没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审批制度,和谐社会的度没有把握好,试想《黑猫警长》,老一辈艺术家竟然把猫抓老鼠拍成了警匪枪战片,多么有创意,但是如果是现在做出来呢?恐怕会因为枪战暴力,从而难以通过审批,所以思想上的倒退、保守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些保守也正是低龄化考虑所导致的。 -
答案 2:
九十年代初是中国电影工业衰败的黑暗岁月,影院数急剧减少,盗版录像带挟着港片、好莱坞冲进大陆。电影制片厂与众多国企一样,面临断奶(国家投资)、独立面对市场的重压。此时,电影工业人才尚在,但市场养不活他们了。吃饱与否都成问题,更别谈挖掘潜力去提高创作了。中国整个电影工业制作能力都在下滑,美术厂亦然。btw 手机上知乎不能排版,很不尽兴啊。 -
答案 3:
个人觉得主要是思想深度的不够!!随着社会的逐渐转型,风气,价值取向都有所改变,而如今作品都以商业的成功为首要前提!比如以前的西游记,哪吒脑海之类的,宣传的是要勇于斗争,正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是非黑白一目了然,而如今的动画却有些软了,比如喜洋洋灰太狼系列,只有各种无聊,没有恶,只有搞笑,太软了,少一种能够教育儿童的东西。可是观众们爱看,受这种影响,出来的自然是一些坑爹的。。。不过说实话,当年的宝莲灯真的是精品,无论是画面,情节,音乐 -
答案 4:
我的印象和 @邹波 的描述相同。九十年代是传统电影制片厂最艰难的岁月,美术电影的不景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那个时代美术电影和其它电影相比情况则更糟。 首先正如电影制片厂这个名称所暗示的,他们当时的经营方式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国家拨款模式过渡到市场化的投资——电影——周边的资金循环。除了极少数比如《大决战》那种面子工程之外,大部分自谋出路的电影人都面临揭不开锅的境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九十年代以后的《魔方大厦》和80年代后半的《邋遢大王奇遇记》,相比之下《魔方大厦》大片大片的空白背景让人觉得就是个半成品。 其次无可否认的是,动画片在国内传统上并不被认为是为成人设计的形式,我认为这与九十年代主流人群(大体上六零后)童年的特征有关:他们的童年最重要的生活、娱乐、工作是什么?斗争,斗争,斗争。以斗争为业的人,哪里有兴趣欣赏动画片这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九十年代思潮的主流是“伤痕”,是怀念文革前后的所谓光辉岁月。所以人们宁可给《红高粱》大把投钱,也不愿给《大闹天宫》留点残羹剩饭。基于同样的理由,美术片作为电影形式的灵魂部分,即剧本,实际上在九十年代中以后就已经断档。 第三,个人观点,我认为九十年代开始“一切为了孩子”在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不能触碰的道德禁地。这个变化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已经可以复杂到可以写本书,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我的看法是九十年代是很多传统道德(包括建国前和建国后)急速萎缩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主流人群将很多本该由他们承担的道德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从某种角度上说,我认为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心理补偿作用。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对儿童向影视作品的审查和条条框框一直呈现加强的趋势,至今未有逆转。在这个框架下,战斗和死亡被禁止了(《黑猫警长》1985、《邋遢大王奇遇记》1987)、欺骗和背叛消失了(《葫芦兄弟》1986),甚至稍尖锐点的想象最终都不被允许(《魔方大厦》1994)。当整个世界被圈养在一个温室里的花园里时,这个世界离死亡就不远了。九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变化,基本上也就是这个规律一个现实的证明而已。
为什么90年代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制作水准大不如前?
2012-01-19 17:32:12 来源: 点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若想了解瓷器和陶器的入门知识,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书籍或网站?
下一篇: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有机会学美工或者设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