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1:
我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而言,中国儿童文学最缺乏的是想象力,我们的传统礼教就有许多禁忌,至今仍在影响与禁锢着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精神财富,它能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能启迪他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去除精神禁忌,让中国的儿童文学获得更自由发展的想象的空间。 -
答案 2:
咱们的儿童文学严格意义上不算儿童文学。因为是用成人的视角、观念写作,与孩子的感受相去甚远。同样是教育,咱们总爱灌输,即使是引导,也过于简单粗暴。作为八十年代生人,小时候也看过不少红色儿童文学,这些小英雄形象其实是不适合孩子们的。
想象力上,我认为咱们并不缺乏,《三体》的流行就是一个例子。另外,没有市场也是儿童文学面临的困境。没有资金的扶持,儿童作家无法生存,自然就不能奢望出好作品了。儿童文学要摆脱困境需要内外部各种因素的调动,作家要用童心创作,保持创作动力,外部环境如教育体制市场运作也要创造良好条件。
-
答案 3:
首先说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记忆。
我看的最后一部童话故事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所谓送给大人的童话《小王子》,我最早读它,是小学六年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也都知道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但这本书,是儿童文学吗?要看怎么理解,在我看来,不同年龄段的人读它,有不同的收获,首先是得读得懂。六年级应该还算儿童,我读得懂,所以它也可以算作是。
再往前追溯,就是安徒生、格林、以及欧洲童话故事精选,小飞人卡尔松、小飞侠、长腿叔叔……等等。说到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好吧,大家都会说:郑渊洁。是的,但为什么首先会想到他?因为他依旧活跃,但不是他的作品依旧在活跃,而是“传播行为”依旧活跃,微博和相关报道中依旧能见到他,但作品,恐怕更多的人只会想到《舒克和贝塔》,以及《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中国的儿童文学如此贫瘠?是文学的土壤不够肥沃,还是创作者不够辛勤,或者不够想象力?
这就回到开头我所说的。
中国儿童文学缺乏的不是想象力,而是记忆。五千年的文化都快丢尽了,童年的梦想和快乐想必也丢尽了,剩下的只是烦恼,怎么可能会创作传播快乐的儿童文学呢?
-
答案 4:
我觉得是想象力吧。
好像我们的儿童文学、或者儿童电影就是缺乏那么一点点的想象力,下一步的剧情跟节奏总是会被人猜到,总是那么老一套的教育手段在里面。是否可以多借鉴一下其他优秀的文学创作,既可以让儿童轻松的欣赏作品,又可以学到知识。
-
答案 5:
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儿童文学(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太想“写给孩子”看了,并且把儿童定位的过于幼稚,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个完完全全的成熟品,嚼烂了喂给孩子,情节和人物都是似曾相识的,更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他们自主想象的空间。
还有一点就是类型比较单调,无非是故事书和图画书,图画书就是艳丽的色彩,给一些经典的迪斯尼动画人物变个形放上去,了不起加些填色页;故事书除了经典的成语故事就是老童话的各种改编。
儿童书的整体感觉是一次性的,可能也跟现在快餐文学的大环境有关吧,毕竟儿童作品是个大市场,家长们给孩子花钱都很舍得,所以只要把外形做的很吸引孩子就好了。
有位国外的女作家(记不住名字...)写的一本很受欢迎的儿童书(原本是写给她男友的,所以说不必把孩子们想的太过幼稚),就是在用各种感官感觉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写成某种格式的诗,描述的都是很简单的东西,比如太阳、空气等等,很好地引导孩子们对事物的感知和描述能力,而且书带来的互动性也很强,当做老师们的教材都可以。
这样的儿童书在我看来就非常成功,不必有很有想象力的故事,重点在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能给孩子们带来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
答案 6:
童心 -
答案 7:
儿童文学的写作,真的有不少的限制。有些章节,你写了,并不代表可以出现在书里。另外,还有不少我认为可称为“低俗”的作品存在,这样的作品,对孩子却有异常的吸引力。可能有人要说,既然这样,那证明这些作品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却并不以为然。因为它们之所以受欢迎,只是因为它们一味地去迎合孩子。孩子的是非观包括审美观并没有完全形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迎合。就如果他们的成长中,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溺爱。
-
答案 8:
写儿童文学的人一点童趣和想象力都没有 估计连小孩都没有抱过,写出来的东西又面临出版利益链条的限制 怎么写的出来,看儿童文学还不如看我北影同学做的小动画有意思!
中国儿童文学最缺乏的是什么?
2012-01-19 18:02:48 来源: 点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看你跟其他一些人的签名是“百老汇成员”,那是啥?腾讯吗?
下一篇:为什么富豪们都纷纷移民海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