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1:
运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回到课堂”。
过去的教育学是传播和认知的过程,一直没有把心理动力学加入其中,尽管教育心理学内的“教育情境”,也讲求“心理场”,但毕竟不是作为主要考量。
我在一个教育教学培训班上,看到一个教授在台上讲课:今天的教育,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我当时就想上去一脚把他踢下去。因为,他一上午都在上面坐着没有动。
有了动力参与其中,加上“体验式教育技术”,这时候被教育者的左右脑都在应用,“当下”就产生了。
我所提倡的这一模式,目前正在进行试验中,已经一年多了。把老师从讲台上“赶下来”,是其中一个小目标。老师角色一定是围绕一个“三”,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
不能源高科技,也不能怪学生。只怪我们没有跟上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
答案 2:
人生的真知更多的是从生活中学到,中国高居讲台的教授导师讲师有几个能讲出点真知来?怎么学是学生的事情,怎么教才是老师的事情,老师降的学生昏昏睡,是谁的问题?
教学教学,是一个互动,而现在的教室有的是老师口若悬河的教,只是在推学生的思维跟随其,而不是引导产生更多的思考。
怎么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什么,能学多少。
-
答案 3:
应试教育的弊端,教授的只有固定模式的学习内容,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些内容。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逼迫着学习这些内容。教师教的再好,没兴趣学,讨厌去学也是白搭。教育模式的问题~~~~
从兴趣入手反而能出来更多专家。
例子:
小学初中合并,教育改成选修,每个孩子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公共课依旧会有,但是公共课的成绩不占大比例。高中就是确立自己专业方向,根据你选修课确定学习的专业方向。高中就相当于大学了。大学成为正式专业深造的地方。
这个肯定不会实现,哈哈。
-
答案 4:
大学生,成年人了,学不学,怎么学,关键还是靠自己吧。学校、老师不应该有这个责任。
小学生木有成年,倒是要注意这个问题。
-
答案 5:
时代的产物,要适应,不能硬掰。
-
答案 6:
为什么要回到课堂?学得到东西,自然会听。 -
答案 7:
可选择的教育课程,不一定可行,因为中国学生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要什么?进而也不知道选择什么
-
答案 8:
将道理、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结合学生喜欢的方式,如幽默、新颖等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的意义。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成长。
-
答案 9:
不听课有两方面的原因。无非是教与学。如果教不为教,学不为学,课堂自然是貌合神离。现在有几个教授,几个学生把心思放在课堂?
教非所用,学非所用。不学也罢。
如今,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都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在受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