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1:
记得有一次,一位很资深很有影响力的记者来做交流,他说,他当年刚从外地来到北京应聘,主编问他为什么要来做记者,他说,听说你们这里能挣钱。在大多数的想象中,这样的答案是不可思议也不可接受。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为了新闻理想”,我也相信,很多人就是怀抱着这个很光环四射又难以描状的东西向报社投简历的。
这位记者已经做了十多年。
我也见过特别有新闻理想的记者,做到第三年痛苦不堪,厌倦不已,终于失望而转行了。
记者作为一个职业,不光鲜,也不晦暗,没有冕,更不是王。
如果记者被认为很光鲜,一种可能就是被寄予了“无冕之王”的期许,当然也有很多人顶着记者的“冕”到处光鲜,但那又不是你想看到的记者。
民工是相对于城市有“正式身份”的工人而言的,他们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无限辛苦,无比廉价。“新闻民工”的由来,我没有考证过,大致的来源是:很多媒体,往往是国有媒体,比如什么什么TV之类的,把员工分为两类,有编制的和无编制的,无编制的在劳动保障和各项待遇上要差很多,但活儿往往都是他们干得多。无编制与有编制的区别,跟民工与国有企业职工的区别很类似。
记者跟民工另一个类似的方面是,绝大多数媒体都是按稿子计酬,就跟大多数民工干活是按件取酬一样。
整体来说,市场化媒体的记者(以及官办媒体中的非编制记者)是比较辛苦的,跟同等素质要求的其他职业相比,性价比并不算高(主要就薪酬而言),当然也不是最低的。
记者作为一个职业,没那么多光环,也没那么悲惨。媒体,尤其是市场化媒体作为一个行业,社会对它的现实要求和前景展望是“光鲜”的,但现实确实不怎么样。中国的新闻媒体环境导致它不能真正发挥其独立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它的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所以中国市场化新闻媒体的盈利能力还不算好,因此记者的收入短期内不要做太好的指望。(当然,盈利能力还受别的因素的影响)
做记者要有理想主义情怀,也要有平常心。怀着太高期许的人,往往做记者做不长,因为没有平常心作支撑,新闻理想这个东西,天天都在挨中国现实的拳脚。平常心就是一层垫子,被打趴下了,还能站起来,没这层垫子就伤不起。有理想无平常心的记者,有的做着做着就开始胡来;有的转行了,恭喜他们。当然这两句话都不能倒推的。
前面那为老兄所说的挣钱,当然不是发财的意思,可能只是比在老家的工作挣得多一点而已。平常心来求职,没那么多理想,反而一口气做了十多年仍在乐此不疲。没有这份平常心的理想主义记者往往忍受不了现实煎熬。
对于中学生,大学的新闻系不一定是为将来做记者的人开的,相当比例的新闻毕业生都去政府和企业做新闻发布、策划宣传等工作去了,从职业的角度讲,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嘛。任何武功,都是既可以用来“攻”,也可用来“守”,或者“反守为攻”的。
-
答案 2:
无冕之王是一个称谓,社会对记者这个行业的认可和赋予的责任。新闻民工也是一个称谓,对民工所赋予的含义。主席也是一个称谓...如果从职业和行业的角度来讲,都是依靠劳动来创造价值,一样的于社会有利,民与王没有区别。只不过现在不同的说法或者是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荣耀和权力,所以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 -
答案 3:
无冕之王只是那些非新闻从业者看到新闻记者光鲜的一面。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应该是高于普通人的,他们要找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曝光,对症下药;他们也需要弘扬社会正气,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对于新闻民工也许又是记者自身的比喻。每天为了寻找新闻线索,一天都在外,守候新闻瞬间。为了做成一个调查也许连夜蹲守,也许会跑遍全国,深入“敌人”内部,有时还会冒着生命的危险……
不管怎么样,一个好新闻是用腿跑出来的,需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观察。
-
答案 4:
我自己本身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的。
我印象中,我国对无冕之王的定性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
在大多数中学生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光鲜的职业,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名校,新闻系历来也是高考文科分数线较高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