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 知乎是不是已经提前 “死了” ?

知乎是不是已经提前 “死了” ?
2012-01-19 18:14:25   来源:   点击:

    知乎是不是已经提前 “死了” ?总觉得之前的“泡”吹的有点儿大

    38 个答案

    • 答案 1:

      最近两种情况其实都存在:一方面,一些水问题,以调查类、投票类问题为代表的,占了用户通知当中很大比例,这种问题都是高参与度,但有效信息不多,回答很多重复的。另一方面,其实有些专业领域已经基本可以自运转,就是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交流圈子,自然产生比较深度的问题,只是因为在水下,刚上来的用户一是看不到,二是未必是所关心的专业话题,所以不会特意去看。不过可以从首页的“发现”里找到一些线索。每次上一定量的用户都暴露一些问题,系统必须不断调整,早期知乎其实允许错误和漏洞很多的系统,靠的是一开始的用户非常有自律精神和助人精神维持的,后面越来越需要调整和完善这个系统,运营也会起到相应的拉动作用。关于给知乎的建议的问题,已经600多条回答,其实里面很多朋友是很认真很中肯的,知乎的绝大部分问题应该在里面都有反应,解决起来需要时间、勇气和执行力,我估计很多东西改起来,不是每个用户都满意,就像豆瓣每次改版,这是成长的代价。其实,一个网站或产品的“死‘或“活”,对于一个初创期的公司来说,真的是分分钟的事,无数件事可以制我们于死地,而活下来长大了,才纯属是偶然。我个人觉得,就是别辜负这样一个好的创业时代吧,替看到的没看到的同事们,谢谢大伙儿的支持!
    • 答案 2:

      你刚注册知乎,只回答了1个问题,关注了5个话题,就这么着急给知乎念悼词?好歹熟悉一下,体验一段时间再说吧。看起来,知乎还是带给你一些“惊喜”,譬如从提问本身看,潜台词是知乎会死掉,只不过似乎比你想的还“提前”了。
    • 答案 3:

      至少现在(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知乎还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所谓有意思,就是我愿意每天在无数网页的选择里花一定时间来看一下。知乎目前的吸引力,邀请机制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不管知乎的挑选方式是否合理,至少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让大部份局外人羡慕不已,已经有好多个朋友问我要“知乎”邀请码(基本都是高学历精英人士)。但是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种模式能够走多远。只是希望它不要走豆瓣的老路。豆瓣的商业化是成功的,但是其中有效信息已经不到10%了。
    • 答案 4:

      我一直认为把泡吹大的和宣判死刑的是同一拨人。
    • 答案 5:

      我感觉,随着在站内时间越长,发现越有深度,而越是刚注册的用户,反而感觉没看到精华的东西,所以,说出此话虽然是一种误解,但也不能怪他。知乎的确在用户体验的引导上下点功夫才对。
    • 答案 6:

      知乎的确在人机交互上需要下一定功夫了。特别是应用信息的分类这是任何一个做资讯网站必须要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哪家网站能避开这个东西。现在还差一个基本的分类信息页面,毕竟一个人关注的实际上就那么几个分类结果。而且知乎首页问题排名方式也有点问题,譬如一些热点问题本来就热,而挂在首页上,这就让一些新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显示,未必说那些问题就没有关注度。但是实际上已经被热帖给潜了。所以,怎么让新问题,和一些冷僻问题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是知乎必须改变的操作模式。否则很容易让用户有个疲惫度。每次打开知乎页面,发现通知里老是关于那几个问题的更新状态,而新问题几乎没有。
    • 答案 7:

      只要知乎网站存在就谈不上“死”,可能不够声势,而氛围是可以认为营造的。我更好奇知乎是以什么为赢利点的,毕竟都要养家糊口嘛,不盈利就没办法发展。
    • 答案 8:

      知乎上内容都是与IT相关的 是不是意味着知乎只是个IT从业人员的问答平台
    • 答案 9:

      这种说法有些危言耸听,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也有一点反思,仅用我自身的经验来说明一下。1 时间的过度消耗以前每天晚上保证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最近被知乎挤压成了碎片读书时间,读书是用刷新的间隔时间。而且随着答题数量的增多,特别是用心答一些题目之后,发觉自己的知识储备的速度开始跟不上分享的速度,当然从别人的答案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总不如系统的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更加扎实,这种矛盾会造成一定的焦虑感。2 对新人不够友善知乎是一个很高质量/偏严肃的社区,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娱乐精神为主的网络社区有很大不同,一个从没来过这种社区的人进来,要么延续在其他社区的做法,要么不知所措,由系统自动对新用户的培育还不够。这个应该不是问题,只是特点,目前的互动比较常发生在小范围内,已经有过在同一问题上的探讨,或者在某些问题上的共同关注之后,才可能会有比较多的互动。而对于新人,特别是回答调查类问题的时候,一般回答之后很少有人会评论或者支持,新人的带入感不足。我自己就重新申请了一个小号,试着用不同的性格和思维逻辑来进行回答,也关注了上百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就发觉有些压抑和烦闷(和主号大量有大量的信息交互相比)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使用,建立自己的形象。而我应该不算是完全的新手了。
    • 答案 10:

      假设在微博平台上有个类似知乎的app,那知乎还有存在必要吗?
    • 答案 11:

      每次上知乎总能看到以前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视觉疲劳了.死不死是另一回事。
    • 答案 12:

      其实,我也有点相似的感觉,仿佛知乎已经略显疲态。但是,我对知乎的运营团队还是较有信心的,现阶段的知乎还在尝试,之前用户的反馈和整个社区的反应相对过于火爆,目前处于低程度的回落,我认为是一个可以接受,相对正常的过程。需要应对得当,及时采取措施,知乎,还是不是这么容易死去的。
    • 答案 13:

      知乎的测试路线是对的,由小到大,逐步推进。中间的一些模式可能需要修改吧,但框架是合理的,而且把握的好,就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 答案 14:

      对于专业领域,我更倾向于上他们各自专业的网站,论坛。而且这些专业网站也已经很成熟了,而且也看不出知乎有资源上或其他方面的优势。知乎希望在一个网站就能涵括它们,有难度。
    • 答案 15:

      关注知乎为了的思考!

        知乎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项目,因为它尤其价值,能提供平台,交流知识、心得、见解,能帮助到别人。

        我认为知乎的最高级境界是出售群体智慧(咨询公司、智囊团),收益将分给数据提供或者参与者,一部分归知乎运营所有。(这才是真正的平台思维)

        知乎的定位绝对要是小众,不可以是大众(很可惜客服或者微博中的某人不理解,别想着人多了做广告。该想着如何节约大家时间的同时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

        长尾理论用到知乎是不可行的,尽可能的删除或者埋没那些没有价值的、不受关注的话题或者回答,想digg学习,但是还有一种机制也很重要,O(∩_∩)O哈哈~不告诉大家,因为我要做,但始终无法突破数据处理的繁杂。不知道使用斯芬克斯会不会好点,待研究。

        对个人回答的处理分析集成功能将在为了的很多时候变得极其重要,有一天知乎或者类似知乎的网站将会帮个人把他的知乎回答、提问整理积累成属于您个人的散文集

        最后请您思考,思考,思考——平台的意识、平台的思维、平台的定位、平台的未来世界。——不知道是否与醒客的扁平化相同呢,要回去看看书。\(^o^)/~

    • 答案 16:

      娱乐化碎片化、上网移动化的大趋势下,知乎确实不讨好。你说知乎会死,我赞同你的直觉,只是现在还为时过早,毕竟知乎还没正式开始运营。我在知乎问过2个问题,只有1个答案,多数人是围着几个热门问题好为人师的表现,对一般问题和冷门问题不闻不问,这个现象符合我的预判。我曾负责过雅虎知识堂,此类问答平台真的很难运营,我能看到知乎的问题,但给不出什么建议。
    • 答案 17:

      娱乐化碎片化、上网移动化的大趋势下,知乎确实不讨好。赞同
    • 答案 18:

      只是内容、规模刚刚起步,原始积累时间。定位、运营都在交互强化。
    • 答案 19:

      我始终认为 我在知乎 很快乐 很开心 就够了。
    • 答案 20:

      生亦何欢,死亦何忧,与我何干~
    • 答案 21:

      信息越来越多,有用的信息如何筛选,分类出来,知乎要赶紧把这点做好
    • 答案 22:

      我刚注册,一上来就搜索60D的话题,没搜到,有点失望,然后去摄影单反看了看,后来又看了下旅游,初步体验,IT问题居多。
    • 答案 23:

      一个好产品的成功,不能让用户太纠结...
    • 答案 24:

      玩不太来。
    • 答案 25:

      有时候我会有一种错觉,知乎成了各种小产品、小站长声讨垄断,反对强权的IT业万人web群组
    • 答案 26:

      知户需要把大氛围和环境维持好,不要那么早开放,省的把环境搞坏了。
    • 答案 27:

      知乎需要把握好方向, 如果做成微博那样算活的话 还是现在比较好, 无需名人认证,各抒己见。
    • 答案 28:

      知乎是体验更好,UGC质量更高的论坛。用很强的互动机制,让用户之间形成问答的动力,满足了用户高质量分享的诉求,可以理解是wikipedia的增强版。邀请机制,可以快速积累和沉淀高质量的讨论,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严肃的氛围。不知道未来注册放量后,新用户对已有氛围的冲击有多强,主要看知乎自己的运营力度和把握了。目前知乎的IT人比较多,急需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和知识沉淀,不要走海内(IT人集散地)的老路,否则其他行业用户没有归属感。
    • 答案 29:

      真的不太玩得来知乎,遇到问题了,知乎的答案太少,问问题吧,得到答案又不快,还是其实是我不会玩呢?~
    • 答案 30:

      说真的 我宁愿去一些更专业性的论坛目标性更强
    • 答案 31:

      一个问题似乎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专家”和答案,真正有建设性的回答也不多,许多看起来很不错的回答其它人看来就是个笑话,要么重复要么误导。几近成了BBS。更看好地方性的问答网,比如询问某家餐厅哪道菜比较好吃,这个更实用。当然,可能是知乎现在的数据量不够所导致。模式局限。
    • 答案 32:

      为什么大多是OurDearAmy赞同该回答?
    • 答案 33:

      看待问题太严谨,伤人。看待问题太松懈,伤己。
    • 答案 34:

      知乎是SNS是不同的角度切入的,不死!
    • 答案 35:

      您是搞娱乐的,回答完毕。
    • 答案 36:

      为老先死 哎
    • 答案 37:

      知乎需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知乎,下一步,有啥改造?
    • 答案 38:

      同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谭浩强写的C语言教程有什么优点 为什么如此流行?
下一篇:微软收购Skype,会引起手机通讯的新竞争吗,中国企业有这方面的竞争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