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李渊为了嘉奖李靖的军功,设立东南道行台,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后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渊十分钦佩李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公乃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刚刚安定江南的局势,北方突厥的形势又紧张起来。625年,李靖五十五岁,率江淮兵一万余北上,击退突厥颉利可汗数倍大军。
626年,李靖五十六岁。玄武门兵变,李世民诛建成、元吉及其子嗣。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
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
李靖与长孙无忌率兵进豳州,截断颉利归路,并派部下猛将护驾,密奏退敌之策。
李世民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隔渭水对峙,用李靖之谋,与颉利订立“渭水之盟”,颉利退兵。
奇袭制胜:3000骁骑突袭定襄,200轻骑夜袭阴山,一举击灭东突厥
628年,李靖五十八岁,“渭水之盟”的耻辱,让大唐所有人抬不起头,但也为后来的反攻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李世民采纳李靖建议,秘密选购良马、加强训练骑兵锐士,筹备进攻突厥之事。
629年冬,以李靖为北伐元帅,李世勣为副帅、通漠道行军总管,合众十四万,分道出击突厥。次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突袭定襄
,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
李靖派偏将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夜袭阴山,一番激战后,擒获颉利可汗。此一战,李世民诏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封代国公,位极人臣。
李靖灭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的耻辱。从此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经济环境。
战神终成:远征吐谷浑,人饮冰,马啃雪,荡平西域。
634年,李靖六十四岁,吐谷浑拒绝朝贡,并进犯凉州,李世民决定兴兵反击。在任命统帅时,李世民认为足智多谋、威震边庭的李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而李靖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主动请缨挂帅。
于是李世民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备尝艰辛。李靖督率诸将分道深入青藏高原、大漠,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人饮冰,马啃雪,异常艰辛,第二年四月,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大败吐谷浑,首战告捷。随后,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李靖各部迂回追击吐谷浑伏允可汗二千余里,大小数十战,击败伏允十几万大军,伏允身死,吐谷浑灭亡。
吐谷浑作为大唐通向丝绸之路的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使得大唐有机会将中原的华夏文明传向西域各地,使横穿欧亚的丝绸之路从此畅行无阻,为后世丝绸之路的形成,建立了非凡的意义。
638年,李靖六十八岁,开始著兵法,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军事思想和理论,终得《李卫公兵法》,可惜失传。同时,李世民常常命令李靖教大唐诸将兵法,所以,我们看到唐初名将,大多出自李靖门下。
传奇一生:大唐军功堪比李世民,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643年,李靖七十三岁,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主排名如下: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琼。
其中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无论是在起兵之初,还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而且出力非常多,所以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李靖则是一个非常谨慎而低调的人,不太参与朝堂队伍,论军功,李靖是唯一一个可以跟李世民比军功的人,只忠于皇帝,谁是皇帝他便忠于谁,这在他前半生尤为明显。
649年,李靖七十九岁,善终,以一品羽仪陪葬唐太宗昭陵,谥号“景武”,追赠司徒,位列三公。李靖死后仅八天,李世民驾崩,享年五十二岁,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纵观李靖一生,前半生怀才不遇,四十年报国无门;后半生,激活军事天赋,抒写大唐战神传奇。
在政治上,李靖谨小慎微,或许是因为李渊在晋阳起兵,李靖告密之事,差点丢掉性命。抑或许是,李渊驾崩当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告李靖谋反,查无实据,但依旧对李靖造成了朝堂上的阴影。
而在军事上,李靖在跟随李世民的征战中,大放异彩,为大唐开国打下约七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立下古代名将前所未有的功勋。
李靖,是一个智者,出将入相,功高震主,超人胆识却能辞禄退位;
李靖,是一个勇者,运筹帷幄,奇袭制胜,面对强敌半生征战无一败绩;
李靖,是一个仁者,为国而战,白首平戎,奠定大唐开国稳定了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