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还在于促进经济增长

2020-07-17 12:07:20 作者: 余永定:解决

?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理论框架?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我觉得中国经济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个阶段即疫情爆发之前的阶段。大家也许还记得,在去年11月份左右,学界进行了一场比较激烈的辩论,主题就是“中国是否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当时大家把这场争论称为“保6”之争。

?

?
大家可以从上图来看一看,所谓“保6”那个阶段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有一条总供给曲线,我把它称为“S0”。同时,我们也有一条总需求曲线,我把它称为“D0”。这两条曲线相交后产生了一个交点,交点所对应的产出就是“y0”。我认为,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处于“y0”这一产出水平之上,该水平并不是合乎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产出水平。而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允许我们达到的产出水平,实则是由“yf”这条线所表示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实际产出按道理可以达到“yf”的水平。但由于我们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不够,所以目前我们的产出水平还停留在“y0”,这就致产出存在某种缺口。“yf”减去“y0”的差,就是我们的产出缺口。?

?

所以,当时我和一些同事的主张就是:要采取更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把处于当前位置的总需求曲线“D0”给它推上去,推到大致“D1”这个位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才能落到“yf”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我们才能实现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真正具备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实现充分就业。

?

以“武汉封城”为标志,中国经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抗疫纾困阶段。在该阶段,经济遭受到的主要是供给冲击,疫情的爆发使我们的总供给曲线向左边移动了。本来总供给曲线处于“S0”的位置,现在由于疫情的冲击,它移到了“S1”的位置上去。在这种情况下,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S1”和原来的总需求曲线“D0”的交点“y1”,代表了新的产出水平。在这个阶段,总需求曲线也向左下方移动了。但由于在这个阶段经济受到的主要是供给冲击。为简单计,我不再画出一条新的总需求曲线。

?

那么,这时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增加产出呢?在抗疫纾困阶段,尽管也存在需求端的冲击,但主要的冲击还是来自于供给端。不难看出,在经济受到供给冲击,且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小的情况下,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将并不是很明显。例如,把需求曲线往上移,移到了“D1”的位置上--就代表了我们原来主张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需求曲线移位到“D1”后,产出水平确实会有所增加,会从“y1”变为“y1'”,但其增加的幅度是非常小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供给曲线在向左移动了,且价格弹性又非常小,它是一条比较垂直的曲线。这条左移且陡峭的供给曲线反应了这样一种现实情况:由于疫情,由人流、物流构成的产业链中断、工厂停工、停产,无论如何增加需求、抬升价格,产出也难于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并不大。

?

在这一阶段,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保全我们的生产能力,让产业链不至于中断,让企业不至于破产,让我们大家不至于因为新冠肺炎而生病或者甚至是死亡。

?

由于疫情得到了控制,武汉解除封城,人流、物流开始恢复,工厂开始复工、复产,供给能力也就得到了恢复。这时我们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即重启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阶段。图中的总供给曲线又开始向原来的位置而移动。但是由于疫情的冲击和破坏,总供给曲线可能不能完全、充分地回到原来“S0”的位置上,因为它毕竟受到了一些破坏。因此我们预估,它更有可能变动到“S2”的位置上。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认为:由于损失了大量的生产时间,即便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2020年中国也不可能创造出一年有12个月生产时间的正常年景时创造的价值;GDP年增速也不可能6%的潜在增速水平。

?

在这个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已经不是保全生产能力,而是执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速恢复到同潜在经济增速相一致的水平上来。总需求曲线“D0”上移到了“D2”同S2产生了新的均衡点。新均衡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是“y2”,对应的价格水平是“p2”。也就是说,同疫情爆发前的第一个阶段相比,在第三阶段,我们的产出水平增加了,物价水平也有所提高。?

?

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D1”是大约去年年底的总需求曲线,当时我们主张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把总需求曲线从“D0”的位置推到“D1”的位置。而在抗疫纾困阶段,总需求曲线又由“D1”变成了“D2”,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那时所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已经不再是“y0”而是“y2”了。?


总需求曲线所代表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程度,是不是一定就小于“D1”?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经历过疫情的冲击后,自主性的消费需求和自主性的投资需求可能有所减少,所以即便总供给曲线从“D0”移动到了“D2”,其所需要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度,也可能大于当初我们把总需求曲线从“D0”移到“D1”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