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标大烟囱上的巨型“温度计”正拆除,博物馆:超龄有安全隐患

2023-03-21 02:30:09 作者: 上海地标大烟

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大烟囱上“温度计”不见引发了上海市民的关注。作为建筑的标志之一,这支长达165米的温度计伴随着这座城市十余载,也见证着从南市发电厂到艺术场馆的变身。

“温度计”正在拆除的消息一出,勾起了上海市民的城市记忆,甚至还有“大烟囱会否也被拆除”的疑问。周一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例行闭馆日,记者今天在周围看到,因为安全隐患,与烟囱对应的花园港路一侧人行道已经临时封闭。

据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烟囱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其附着物(温度计)是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临时装置。目前该温度计使用已超过时限,其固定钢结构和设备均出现锈蚀和老化现象,近期出现高空坠物,存在安全隐患,经专业机构检测和评估,建议拆除,以确保市民生命安全。目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动了施工拆除温度计的工作。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记者表示,未来将立足上海城市文化特点,和全球创意人士一道,积极探索烟囱发展的可能性,用当代艺术的温度,积极彰显上海城市表情和文化深度,续写上海城市美好记忆。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烟囱温度计上使用的LED屏是十年前的老式屏,截至2021年已经工作了6万1000多小时,一般LED屏的使用年限为3万至5万小时,加之长期点亮、暴露室外,LED屏出现了光衰,数字早已看不清。

2021年8月,经专业机构检测(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房屋质量检测站),判定“当代烟囱附着物(温度计)外部钢结构原设计按临时建筑考虑,年限五年,目前损伤严重,承载力和耐受力均不符合耐受要求,因及时采取围挡或临时拆除措施。”

2022年4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再次发现巨大的高空坠物,坠落时弹射出20米。当代馆立即对烟囱进行了高空360度拍摄,并召集市内高耸建筑专家,钢结构专家,以及LED厂家进行安全评估,均表示急需拆除,以确保路人安全。2022年6月23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官方微信服务号上发布了“烟囱排险”的公告。

目前拆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由于是高空作业,160米以上风力极大,施工受天气制约较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表示,馆方会尽快消除安全隐患,将这座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烟囱修旧如初,续写上海城市记忆,用当代艺术的温度彰显上海城市表情,也给全球创意人士更多表达的空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大烟囱上的“温度计”的历史要追溯到2010年,据当时的报道,4月28日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烟囱改建而成的世博气象信号塔正式启用,具有天气预报提示和灯光预警等功能。气象信号塔塔身70米至160米部分是一个巨大“温度计”,由形似温度计的模块灯具和三个大刻度显示屏组成,可以显示园区内的实时温度,10分钟更新一次园区实时温度。

而承载“温度计”的大烟囱的历史则是一部上海城市电力工业的发展史。1897年,上海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建起了首个官办电灯厂“南市电灯厂”;1906年,上海内陆电灯公司成立,电灯厂由官办改为商办。1918年电灯公司改为上海华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华电公司开始在半淞园修建新电厂,诞生了现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建筑的雏形。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老电厂变身“城市未来馆”,工业烟囱也改造为超大“温度计”,重新探索人类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也见证着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温度计”甚至成为了抬头可见的天气预报。

2012年10月1日,这栋老建筑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重新发电,把百年前的自觉地发声延续到当下,带给这座城市新的能量。

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改建大烟囱的空间也成为一处展览的特别场域,是呈现艺术作品无可复制的空间。从博物馆三楼的一条过道向前,穿过玻璃门,走过一段露天的通道,便进入了烟囱内部。

2018年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上,墨西哥艺术家巴勃罗·巴尔加斯·卢戈(Pablo Vargas Lugo)和上海大同中学与市八中学的125名学生在此以彩色纸板与管弦乐的方式演绎未来一千年内上海所能观测到的两次日全食——烟囱里黑暗的高度化成了围绕日食铺展的天空,烟囱里的温度更接近室外当日的最低温度,置身其中,如同来到另一个时空。

对于烟囱与温度计的关系,也有市民解读为,烟囱是代表工业,温度计表达了一种环保的态度。然而,烟囱外的“温度计”一直存有安全隐患。最早在2013年夏天,大烟囱顶部的控制箱被雷电击中,导致温度计无法正常显示。管理人员只好在底部切断温度计控制箱的电源,巨型温度计暂时停止工作。

对于工业遗产改造为艺术空间,上海有不少案例。其中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美术馆群的表现尤其令人瞩目。仅西岸文化走廊就有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新美术馆等,几乎每座艺术场馆的开放,都是一个工业遗产的改造故事,艺术场馆注入更是成为激活整个区域的开始。

2019年,随着5.5公里杨浦滨江的开放,原本杨浦滨江岸线上的电厂、纱厂、制皂厂的部分工业建筑在大规模的建设中被妥善地保护,并发挥生活化的功用,近20余件永久公共艺术作品从秦皇岛路码头延伸至原杨树浦电厂,原杨树浦电厂的烟囱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条。

延伸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烟囱等体量较为瞩目的建筑体往往一经改造,很快会成为焦点。其中最为有名的无疑是同样由发电厂改建而来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从1995年的招标竞赛开始,瑞士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前后对老发电站一共改造了3次。包括2000年赢得竞赛后对发电站的改造、2005年的内部空间设计,以及2016年在发电站南侧油塔基础上新馆(Switch House)的设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