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宋(初章)寇准力保宋真宗即位,为何首先拜相的却是李沆?

2020-07-25 21:06:56 作者: 大争之宋(初

众所周知,寇准在宋真宗即位的过程中起到过决定性作用。在宋太宗赵光义年间,皇长子赵元佐发疯,次子赵元僖暴毙,宋朝皇太子出现难产的窘境。此时很多大臣都因向赵光义进言立太子而获罪被贬,使得朝中之人不敢再上书关于立储的事。而寇准却借着论政的机会,向赵光义建议立襄王赵恒为太子,完成了推动宋真宗上位的第一步。因此寇准在拥戴宋真宗当皇帝上是居功至伟的,是从龙的第一功臣。然而宋真宗即位后,并未第一时间拜寇准为相,反而首先拜赵光义看重的李沆为相,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从酬功的角度看,宋真宗拜寇准为相是理所应当的。当时朝廷中已经有了一位宰相,是平息政变扶持他上位的吕端。然而吕端是太宗朝的老臣,宋真宗再拜一位新朝宰相也是古代朝政治理的传统。寇准在当时地位不低,已经是尚书一级的大臣,距离拜相就一步之遥。凭借他力保宋真宗即位的从龙之功,被拜为宰相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然而宋真宗却没有这样操作,而是拜了赵光义看重的户部侍郎李沆为宰相。于是朝中两位宰相都是赵光义提拔起来的大臣,这种做法显然是有违常理的。

从资历和能力上看,寇准毫无疑问是非常出色的,也具有拜相的资格。对于他未在第一时间被拜相的原因,史书上认为是他性格所致。按照史书的说法,寇准性格过于刚直,容易得罪人,所以宋真宗才没有首先拜他为宰相。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寇准的性格的确如此,但拜相这么大的事是仅仅以个人性格能确定的么?结合其他的史料来看,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寇准刚直是有,但更多的是政治阵营和派系的斗争。寇准作为朝中重要大臣,也是北宋北党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他不被拜相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

寇准少年成名,家世非常显赫,是宋太宗时期大臣中少有的英杰之辈。他是北宋文官集团中北党的代表人物,夫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皇后宋氏的妹妹,所以在朝中非常受人瞩目。在宋太宗执政时期,寇准就担任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的职务,这相当于是副宰相,这说明当时他也是深受赵光义信任的大臣。

可由于"斧声烛影"的谣言,赵光义得位不正,使得朝中北党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一部分倾向于赵光义,一部分倾向于赵匡胤。而寇准因为和赵匡胤的连襟关系,天然的就被划分为太祖系的大臣。为了平息朝中争端,赵光义也启用了不少太祖系的大臣,而寇准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赵光义刚即位时,太祖系还是比较倾向于拥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可赵德昭和赵德芳相继去世后,北党太祖系的大臣们在政治上却缺少了代理人,于是在寇准的引导下他们开始拥立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实际上这在当时是有些犯忌讳的,也是不受赵光义喜欢的。在赵元佐和赵元僖出事后,赵恒长期担任亲王加开封府尹的官爵,却一直不被封为皇太子,便是因为赵光义对其身后太祖系势力的猜忌。而太祖系之所以选择赵恒,也是因为赵恒幼年受赵匡胤喜爱,曾经被养在宫中。

实际上当时赵光义还有一个选择,那便是年幼的八王爷赵元俨。但赵元俨年龄太小,能力上也不足以统领朝政,的确不是太子的最好人选,所以赵光义在朝廷的压力下是采纳寇准的建议,立赵恒为皇太子。但赵恒被立为太子后,寇准却没有按照惯例成为太子属官。赵光义安排了他亲信的李沆作为太子宾客,并且下诏让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从这个变化来看,很显然赵光义是对寇准有所疑虑的。从赵光义对赵恒的一贯态度来看,他的疑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赵恒天生性格软弱,另一方面是寇准的强势和背后势力太大。

赵光义从小就不太喜欢赵恒,嫌弃他性格软弱,做事犹豫,不果断。因此在皇位继承人上,赵光义先后扶持了赵元佐和赵元僖,却从来没考虑过赵恒。在迫不得已立赵恒为太子后,他自然对赵恒被强势的寇准等人操纵感到担忧,所以在太子属官的配置上把寇准等人排除在外,而安插了自己的心腹李沆。

李沆与寇准不同,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背景,也没有当开国皇帝的连襟,是贫困人家出生的读书人。赵光义即位后,李沆考中进士,然后一步步的提拔成为朝中重臣。可以说李沆是支持赵光义的北党太宗系的后起之秀,也是赵光义留给儿子赵恒的顾命大臣。

李沆到了赵恒身边,不但能够避免赵恒被强势的寇准等人胁迫,以至于皇权旁落,也能够平衡南北蜀三党的争端。赵恒虽然性格上有缺陷,但政治上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他选择李沆为即位后的新宰相,即是遵照父亲的安排,也是为了保证皇权的独立性。

实际上以寇准为首的北党太祖系扶持赵恒上位目的就是为了政治利益,也是看重了赵恒性格软弱,容易被控制的弱点。通过扶持赵恒上位,寇准等人就能够挤掉敌对的太宗系大臣,主导朝廷的政策走向。这种情况赵光义担忧,而赵恒也看得明白,所以他沿用了李沆等太宗系大臣主持政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