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东风吹客梦——说说我的家乡州来古国的人文历史

2020-07-30 02:18:10 作者: 今夜东风吹客

蔡国迁入后,为了纪念蔡国开始的新纪元,也为了安抚迁居而来的蔡国人的思乡之情,便把州来更名为“下蔡”。为什么要更名为“下蔡”呢?这是因为蔡国的故都是“上蔡”(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所以迁国至淮河中游将新都城起名为“下蔡”,一是为眷恋故乡,二是为区分与关联故都。说到“上蔡”,不得不提一个战国人物——秦国丞相李斯。不过,李斯是蔡国迁国后出生在“上蔡”的人,因此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蔡国人。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经昭侯、成侯、元侯、侯齐五代,历时47年。战国时,蔡世家侯齐四年(公元前446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下蔡仍属楚地。

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立英布为九江国王,下蔡属九江国。

西汉,汉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立淮南国,下蔡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废,为九江郡,下蔡县属沛郡。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南宋与金划淮为界,下蔡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之寿州,故有“南北寿州”之称。

雍正十年(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延批准,于寿州北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春秋时命名“州来”,春秋末因蔡国迁入而改名为“下蔡”,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又被称为“北寿州”,清代于“寿州”分治,又改名为“凤台”,一直沿用到如今。

三、淮上明珠之人文景观

江淮流域大地之上,到处皆留有楚国文化的深深烙印。在当地居民的语言中,在饮食习惯上,在风俗人情里,以及村庄集镇等等地名上,或多或少,都遗留有楚国文化的影响。比如村庄名,有“前王郢子”,“李大郢子”,“陈郢子”,“南大郢子”等等。

为什么要称作“郢”呢?楚国鼎盛时期四百年的首都,就叫“郢都”。据考证“郢都”便是现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当然经历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变迁,老“郢都”城早已不复存在了。

但是史料记载楚立国八百年,曾数次迁都。以“郢都”为首都就有四百年的时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江陵(今河南淮阳),随后楚考烈王又迁都陈(今安徽省阜阳市),之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直到楚国灭亡。《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即使是现在的上海,也是“战国四公子”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又名为“申城”。而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后,历有四代楚王在此存续立国。可想而知,现今安徽省江淮大地之上,遗留的楚国文化,也是深有渊源的。而淮南、寿县、凤台更是受楚文化熏陶,影响至今。

我的家乡有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以及文物遗址。在凤台县境内的八公山下,就有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之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说到淮南八公山,就要提到淮南王刘安一些传说。当然也有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所关联的“草木皆兵”与“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

八公山脉属大别山余脉,大小山峰三百多座。地处淮北平原与大别山区的过渡地带,八公山脉横跨寿县、凤台县、长丰县和淮南市。以前被称作云条山、北山、楚山等。

传说淮南王刘安府上,有八位修仙得道的老者,他们在山中帮助刘安提炼仙丹。有一天不慎将炼丹所用的石膏,落入了给下人准备的食物豆浆之中,遂以形成了“豆腐”。仙丹炼成之后,刘安和八位老者都上天成仙了,后人为纪念八位老者,改此山为“八公山”。刘安和八位老者所服食化用仙丹的剩余汤水,被鸡犬食用,鸡犬也上天了。因此,流传下来一个成语:“鸡犬升天”。

凤台一中院内有株银杏树,相传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周泰所种植,此颗银杏在淮河岸边已屹立了1300余年。听老人们讲,以前每到日落时分,成群的白鹳,以及其它鸟类便飞翔而至。在暮夜黄昏中,绕树时落时飞,呼朋唤侣,喧鸣不已。这株大树是鸟的乐园,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不知近些年还和谐与否?

清嘉庆19年(1815年),凤台县令李兆洛主编《凤台县志》记载有凤台八景,分别为:寿阳烟雨、硖石晴岚、东津晓月、西湖晚照、茅仙古洞、珍珠涌泉、紫金叠翠、八公仙境。这八景有几处是淮南与寿县的景观,而每个景观都有每个景观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些名胜景区,待以后再作文一一叙述。

以歌咏作结:古之州来,今之凤台,谁治淮水?硖石禹开。风吹鹤去,草深木栽。八公在望,谢公伟哉。于斯为盛,惟楚有材。明珠蚌孕,何言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