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见证蜀地动乱的“诗史”

2020-08-27 12:20:38 作者: “谈笑行杀戮

文|黄薇

另一位频频出现的名字:严武,比杜甫小14岁,两人是布衣之交。严武在政治上与房琯的关系比较密切,乾元元年 (758) 在房琯受打压时,与杜甫一起受其牵连而遭贬谪。严武虽是武将出身,但爱好文采风流,与杜甫还是诗文之友。762年严武被代宗召回京时,杜甫为他送行,一直送到离成都三百里的绵州(今四川绵阳)奉济驿,足见交情深厚。但就在两人告别后,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变。一时蜀中交通要道受阻,严武被困在巴山,杜甫后来被迫流落梓州等地。有学者认为,杜甫写的称赞人家子女的清客诗《徐卿二子歌》中的“徐卿”,以及曾给草堂捐送果树的“徐卿”,就是徐知道。所以他才要慌忙逃到梓州,甚至都没有时间带上妻儿,一为避乱,二也是避免被徐征召。

流寓期间,杜甫同样以诗史眼光,写下《光禄坂行》《苦战行》《去秋行》等诗,有“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的切身惊恐,也有“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的凄楚哀悯,政府官军往往比叛变者更无纪律,最终还是人民承受灾殃:“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草堂》),这些正史未载的片段,都被杜甫写进诗中,为蜀地的动荡离乱留下忠实记录。

战乱频仍,杜甫不禁客愁又起,“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悲秋》)杜甫到成都是情不得已,老家洛阳、首都长安,才始终是他魂牵梦萦之地。杜甫将家人接来梓州,打算索性买只船沿江东下。这时,广德元年(763)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因众叛亲离上吊自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对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而言,这当然是大好消息。杜甫听闻捷报后欣喜若狂,写下“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喷薄而出的喜悦,将几年来的胸中郁结发泄无余,依稀似可看到诗人那手舞足蹈的模样。梁启超就说,悲哀愁闷的情感易写,欢喜的情感难写,“古今作家中,能将喜情写得逼真的,除却杜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外,怕没有第二首。”独一无二的对仗艺术自由而舒放,其情真意切,不知打动过后世多少流亡者的心。

杜甫的回乡计划马上提上日程。严武曾经的老部下章彝,时任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使留后,平常对杜甫多有关照,已为他设宴饯行。眼看要走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广德二年(764),朝廷下令将东西川合为一道,任命黄门侍郎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杜甫当即改了主意,决定再次返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