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湾陶器曾经被熊孩子们“过家家”损坏,后来才知道,那都是国宝

2020-08-30 07:10:38 作者: 柳湾陶器曾经

在青海省乐都县附近的一个小山村中,曾出现过不少的“怪”陶器,可是村中人都对此见怪不怪,甚至村中的孩子们还将其当作玩具随意损毁。直至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些“玩具”居然全都是国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怪”陶器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内,有一个名叫柳湾村的小山村。柳湾村依山傍水,村北紧靠祁连山脉,村南为湟水,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由于村落地势广阔且气候宜人,所以生长着大片的杨柳树,似乎一眼都望不到边,柳湾村就此而得名。柳湾村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更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他们与祖辈一样,世世代代的在这里耕种繁衍,看过一个个日出日落,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不过有趣的是,当地村民在平整梯田劳作的时候,总是能在土中翻掘出一些陶俑、陶壶等碎片,它们的数量极大,村民们早就对其习以为常,甚至有时候还会用镐头将其敲碎以此取乐。据当地村民称,无论是陶俑还是陶壶,被挖出来时基本都保存完好,可是他们觉得从地中挖出来的东西较为晦气,几乎没有人会将其带回家中。

成年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但此处却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村田挖出陶器之后,往往会进行“比赛”,或者“过家家”将圆滚滚的陶器从山坡上滚落下去,若是哪位孩子丢下来的器物滚得最远且不碎,他就将成为一个胜利者。或者在过家家中,将其当成一件器物,玩完游戏后,噼噼啪啪,全都砸碎

1974年的春天,乐都县里的医疗队开始在村中进行驻村医疗,而在医疗队中,就有一位姓王的医生懂得不少历史知识,也正是因为他的到来,才揭开了埋藏在这些彩陶背后的秘密。在村中工作时,王医生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这些彩陶,并且还专门对其进行过研究,认为它们本身应该蕴含着巨大的文物价值,于是他便带着几个样品,来到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通过文物考古专家们的鉴定,他们发现,王医生所带来的陶器,应该就是马家窑文化中著名的彩陶器物。在此之后,国家文物局组织、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青海省考古队等单位组织了一个科考队,专门前往柳湾村内进行考古调查。说来也巧,当考古队员们进入到村内后,正好看见十几个孩子手中各自拿着不同的陶器向山上走去。考古队员们赶忙追上他们,好说歹说才将孩子们手中的陶器索回,并给他们分发了不少甜美的糖果,算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回报。

在此之后,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漫长的发掘行动,从1974年至1985年的11年时间中,共发掘遗址面积达11.25万平方米,出土墓葬达1730座,并找到文物近4万件,其中包括陶制壶、罐、盆、钵、碗、豆、瓮、尊、鬲、盉、杯、桶等各种器型的器物。通过对文物风格及年代的鉴定,考古专家们发现,该处墓地距今约有4600年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由于该墓地遗址出土于柳湾村,故此也被命名为“柳湾墓地”。

据考古专家称,柳湾墓地的文化性质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以及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等四种文化类型。在碳14技术的测定结果明确后,考古学家们认为,其文化前后共延续时间长达1600年之久,属于一个早期趋于成熟的人类文明。

柳湾墓地中出土的彩陶器物,一直令考古专家们十分兴奋,其造型之美观以及花纹之繁缛,可谓是彩陶界的精品之作。在出土的陶罐彩绘图案中,不乏有平行条纹、漩涡纹、四圆圈纹、葫芦形纹、以及六圆圈纹等等,其本身将器物与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称得上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更是中华古陶文化辉煌灿烂的具体表现。

柳湾墓葬的出土,令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为之震惊,至此之后,各地的考古专家及历史学者纷纷前来此地考察,并获得了相对丰富的研究资料。除此之外,当地旅游部门还将其开辟成青海省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了游客和彩陶研究者,人人向往的地方。

时至今日,柳湾村已经不再是当年闭塞的小村落,而是游客接踵而至的重要文化场所,几乎成为了世界出土彩陶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是“彩陶王国”。尤其是坐落于此地的柳湾彩陶博物馆,更是反映了当地彩陶文化的核心内容,展现几千年前人类空前繁荣的社会生活。不得不说,考古的确是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金钥匙,带我们走向了一个未知却又绚丽多彩的世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