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中上游,黄河因为地势,流经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相交错的地区,高原山多的地形,使得黄河拐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这就是河套地区,那里有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也有古代兵家征战沙场的古战场贺兰山和阴山,那里写满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沧桑。河套地区地势和气候决定了那水草丰美的沃土优势,使得马匹等畜牧业在此特别发达,从而使这河套地区成为历史上强汉和盛唐的马场,是古代两大强盛王朝培养战马和骑兵的大本营。河套地区的兴衰历史,也待更多的人去熟悉。
南北朝时,北方有一首词,"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边关人民和游牧民族对于河套地区最为直观的印象描写,青草茂盛、沃野千里,广袤的草原,温和凉爽的气候,这里十分适合牛羊马匹等牲畜生长。
在西汉时期,汉朝开拓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位于汉朝正北方向的河套地区,也随着西汉的征战所收入中原王朝版图,成为中原王朝驻军塞上的根据地,大力发展骑射和培育战马,使得强汉的铁骑也逐渐壮大,成为粉碎匈奴的强劲力量。就这样,在汉代,河套地区便在汉朝与匈奴的你征我讨中开始焕发出其重要战略地区的价值。
公元前一百二十七年,西汉军队在卫青和李息的率领下,从西汉治下的北部重镇云中郡出击,攻击当时为匈奴人所控制的河套地区,由于此地区位于黄河以南,又在史上称为西汉北疆的"河南之战",西汉在此次大战中首次在汉朝开朝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重创了匈奴,并直接夺取了"河套"这一匈奴南下侵袭的桥头堡。收获"河套"后,西汉大臣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在河套设郡屯兵,并筑城,而以此养马、屯田,发展生产和畜牧,巩固和经营河套,从此河套正式成为西汉王朝的战略重地。并且,汉武帝对于河套地区的经营是极具开拓性和建设性的,先是驻军上万,而后从关内往河套迁入数万居民,开始在河套大力发展生产,屯田,真正地把河套地区作为战略经营地区建设。
河套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冲刷地区,临近山地,流水冲击矿物,使得这一地区盛产盐。西汉的官员重视这一资源,开始大力发展盐业生产,使得此处成为西汉产盐的大区。同时,西汉方面又将许多在对匈奴战争中俘获的匈奴俘虏与归附的匈奴人都安置于河套地区,从此,慢慢地河套也成为汉朝时胡汉交融的中心。
由于河套对于西汉和匈奴双方都颇为重要,所以在西汉经营河套后,基本就是双方争夺的主要要冲,彼此征战,也进一步让汉朝统治者重视这处战略要地,加强了驻军和城池巩固,进一步加深了河套归于中原王朝版图的不可分割地位。
时间来到唐朝时期。唐朝,应该是除了汉朝和明朝外,中国古代历史中,武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了,而且唐朝对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影响,比汉朝和明朝都要深远。
唐朝军队,最强的是持唐刀的铁骑和强大的持长枪步兵,运用步骑结合的冲击战法,使得面对诸多敌人,唐军是所向披靡,加之盛唐名将济济,指挥作战本领超群,在拥有塞上江南的河套地区的基础上,唐朝军队养成了极其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东突厥、西突厥乃至西域诸国,都是在不断征战中,取得胜利优势,所以河套对于立足于关中的唐王朝来说,功不可没。
唐朝建国初期,黄河以北塞外的游牧民族突厥不断危害唐朝北方安全,尤其是东突厥,甚至是攻到了长安城下,在唐太宗屈辱订盟忍辱负重一两年后,好在是北伐大破了东突厥,如此将河套地区以北的塞外也收入囊中,对于河套地区的掌握也是更加稳固,并且唐朝收容北方少数民族的人马,与关中军队结合,壮大唐朝军备力量,又扩充骑兵力量,作为战马来源地的河套,自然是发挥关键作用,唐朝人用胡人来养马,同时培养骑兵战力,这也是当时唐朝所采用的明智的选择。 如此,在盛唐时代,河套,又是古代胡汉交融的代表性地域。
唐朝在贞观到武周再到开元时期,都是强盛的国力加上极强的武力,唐朝军队骑兵和战士,是驰骋亚欧大陆的强大军事力量。这也是属于"盛唐"的唐朝前期。
唐朝的前期,历经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在初期的扩张下,唐朝的基本政策是对黄河以北,古时长城线内外进行实际控制,也依托于河套地区的位置,将河套作为屯兵的中心,往北沿扩张的版图,对外给塞外游牧民族进行震慑,向西控制河西走廊,打通西域,运用稳固的兵力部署,这才集中地遏制了塞外突厥等民族的袭扰。
在李世民命李靖灭东突厥后,唐朝北部正面的威胁也就是消除了,统治者面对的问题则是巩固新扩张的版图的统治与稳固河山,加之有主动归附和战争中俘获的突厥胡人,安置于邻近关中的河套地区,进行新兴的屯垦加上开展畜牧生产、兴建城池,这才真正让唐代开始了对于河套的战略地位的经营。
唐代也有"得河套者得天下"的谚语,说明了唐朝执政者和军事政治精英们对于河套的重视,河套成为向安西三镇乃至扼守河西走廊军队提供战略力量的支撑,所以也常常被意欲夺取河套入主关中的游牧民族所袭扰。在唐高宗时期,高宗李治命苏定方、程咬金西征西突厥,取得完胜,这才一段时间内免除了游牧民族力量对于河套地区的侵扰,此时唐朝才真正的拥有了河套这个天然的屏障去防患塞外和发挥河套丰饶水土的作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