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

2020-09-01 11:22:35 作者: 古代公立学校

人非圣贤,并非生而知之。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人类薪火相传的主要方式,大抵为言传身教。

而一个人自幼接受的教育,将会对他的个人未来,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人类社会都非常注重教育。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种教育大抵是口耳相传、敦敦教诲。这是因为远古初民们没有文字,所以在发生大事时,只能凭借记忆重述给后人,由此可见“前浪”与“后浪”之间很难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传递。

(一)、部落早期教育

但是人类学习与进步的本能,又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

当部落中的青壮年老去之后,他们开始靠年轻后辈赡养。而这些老人便将自己宝贵的劳动知识、技能与经验传给后辈。所以尊老之风,也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

当然,人们对于一些发明家则更为敬畏。因为他们的不懈钻研,才使得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在古籍中,往往有这些记载: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农耕而作陶";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由此可见,教育是延续人类文明的必要手段与基本保障。它不仅提高了远古初民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所以圣贤之功,便在于教化万民。

(二) 、商周学校萌芽

古史有载:"成均,五帝之学。"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校的概念也随之出现。这时候的学校,还有着"养老院"的功用。

据"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可知,舜在位时期,学校的名称叫做"庠",此地储备了一定粮食,用以供养教师。

显然,这是养老之风的主要体现。部落中的长者在年老之后,会进入"庠"中传授经验。而作为回报,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公家"来报销。

夏朝建立之后,学校便有了细分。在不同古籍之中,出现了"庠"、"序"与"校"三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学校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承最基本的知识与经验,而是教授更多东西。

一是增加射艺,这就需要族中子弟从小锻炼,以加强他们的军事能力。

二是传授礼制与规矩,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伦理纲常。

到商代以后,学校教育有了具体的发展。

学校成了官府设立的机构,而教师这个职位,也同样是"在编人员"。他们负责教授贵族子弟们相应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宗教、军事、文化、伦理等。

(三)、两汉儒学当道

西周时期,是礼乐制度最为昌盛的时代,官学正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他们教授的文化与技能,则由孔子完全继承了过来。

所谓文化课,就是孔子曾经汇编整理过的“五经”。而技能课,则是他大力倡导的君子“六艺”。也正是从这时起,"识五经,通六艺"成了古代学子的标配。

为何在诸子百家中,孔门儒学能大行于世?

一方面,儒学是西周官学的继承、发展与扬弃。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情况下,孔子自发承担了官学的教化功能。它既注重通识教育,同时也要求门人遵守纲常伦理。所以儒学学子很受古代统治者青睐。

而另一方面,则是孔子的个人魅力。在诸子百家之时,儒家成为显学,孔子本人便有弟子三千。再加上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得儒学在民间有了颇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以在两汉时期的学校中,儒学、经学是必修科目。倘若一个学子,并非是世家出身,那么他便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功名利禄。

具体流程是:幼时参加家乡中的私人学馆,向老师学习基本的通识教育。当然,哪怕是此时的蒙养教学,都是以儒学为基础的。待到成年以后,如果想学习更进一步的知识,便需要前往太学,学习更加高级的经学。

(四)、魏晋专科教育

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虽然依旧以儒学为主,但不再独尊儒术。曹魏明帝在位时,朝廷采纳大臣卫凯的建议,在官学中设置"律博士",用来专门教授刑律知识。

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还设置了"书博士",以钟繇、胡昭两人的书法作品为准,当时人语云:"钟氏小巧,胡氏豪放。"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的教育方向,已经趋向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从西晋后期开始,国家动荡不安,官学遭到打压,魏晋士族的家庭教育也因此兴起。与此同时,玄学、史学以及一些科学知识,也开始被人提及。

刘宋文帝在位时,开设四大学馆,分别为儒、史、玄、文四个主流科目。不久之后,朝廷又增添医学科。

可以看到,这是官学历史上首次出现分科教学。尽管南朝存在时间不长,但这种分科教育的方式,对后世官学开办也产生了一定积极意义。

(五) 唐代考试制度

唐代设立的官学,对于专科的划分,更为具体详尽。当时的主流科目有:律法、算术、书法、医学、工学、音乐、天文以及兽医学。

此举不仅使得朝廷的储备人才源源不断,还让学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就连海外之地,如日本、新罗等地,都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

有趣的是,唐代官学对于学子的选拔,也更加灵活与多变。在当时,学校便设立了丰富的考试制度,主要有旬(一旬为十日)考、月考、季考与岁考。学子只有完成相应的考核目标,才能继续升学。

就算要参加科举考试,同样要求学子通过两门或三门考核。在此期间,成绩太差的、习惯旷课的、品行不好的学子,学校都会直接将他们开除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