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官员工资那么低,为啥还是有很多人想当官?原因很简单

2020-09-07 16:31:18 作者: 明清时期的官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官员工资普遍都很低,虽然在雍正帝时期进行了官员薪酬制度的改革,增设了“养廉银”,但这一制度的享有者也并非是普遍的,而在这之前,绝大多数的官员,其工资都很低,有些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温饱的地步。

比如我们熟悉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早年刚在北京当上七品官的时候,其每年的薪酬只有45两银子,一千多斤大米。北京地区的花销巨大,单凭这么点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家子,于是只能沦落到租房子住,逢年过节还得去借点钱。

所以由此可见当时这些官员们的生活状况是多么的艰难。

然而让我们很奇怪的是,既然当官的收入那么低,可为啥当时的很多读书人却都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官僚体系中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相信你也能猜出七八分。首先来说,在这些读书人里面,确实有一些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条件,只想着为国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这类人非常少,大多数官员还是“另有所图”。

对于这部分官员来说,朝廷的这点俸禄根本不够用,所以必须得通过职务之便去捞一点“灰色收入”。

当然,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官员的工资低,并非只是皇帝抠门,而是有原因的!

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国家,财政收入基本上都来自于农业,财政十分有限。然而国家土地辽阔,人民众多,所以这就得需要有很多的官员进行分级管理。

但这样一来,官员人数也就随之上升了。所以皇帝的任务,就是要用固定的工资标准,去养活更多的人手。然而这就意味着,官员的工资不可能很高。

举个例子,在清代,一品大员的年薪不过就180两白银,只是九品小吏的6倍左右而已,差别并不大。此外,这样的工资水平基本上是固定的,朝廷根本不会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

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大多数为官者,必定会有所图。而皇帝,也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他深知朝廷给的这点钱根本不够生活,所以时间久了,也就默许官员搞点灰色收入。也正是有了这些灰色收入,这些当官的也就能忍受下来了。

而我们在上文说到的“养廉银”,其本质是“高薪养廉”,也就是通过发放高薪的方式,来让官员杜绝(减少)灰色收入,以此来增加为官清廉的色彩。

但我们也说了,并非每个官员都能享受到这笔钱,比如那些京城衙门中的很多官员就没有。不过,他们在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就能收到地方官送来的“碳敬银”和“冰敬银”,简单来说就是打着保暖和消暑的旗号进行公开贿赂。

当然了,想要收到这些好处,就必须是那些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才行,像那些地位低下的京官,根本就没有机会获得。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将自己的职位当作是一种“期权”,即等待朝廷的外放命令。

因为只要他们被派遣到地方上为官,那么就能增加很多的收入。举个例子,作为朝廷官员,其家中的田地和人口都是免税和免徭役的,因此在明清两代的时候,很多农民就会选择以连人带地的方式投奔这些官僚地主们,以此来免除税收。

而在多数情况之下,所减免的税收和粮食,绝大部分都入了这些官僚地主们的口袋中。

而除了这些以外,明清两代的官员,还有一项合法的灰色收入,那就是所谓的——公务开支招待费。

在明代,官员下基层所需的招待费,并不是银子,而是实物,且须从老百姓那里收来。到了清代,就将其折算成银子给官员,其本意就是要避免官员去到基层后,对当地百姓进行勒索摊派。

实事求是地说,朝廷的出发点是好的,其规定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很多官员早已经将这笔费用 入了自己的私囊,至于吃喝住行,则还是从老百姓身上收取。这笔钱也不少,据记载,军机大臣每年就能收到24000两,最普通低级的官员也能收到200两之多。

所以由此可见,朝廷官员的工资虽然很低,但他们的灰色收入却非常的丰厚。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灰色收入虽然看似不光彩,甚至还会让人觉得厌恶,但它们是公开且制度化的,跟真正的贪污受贿还是有一定界限的,只不过这一界限非常的模糊罢了!

而这就得需要皇帝和官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警惕,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在收刮百姓财产的时候能掌握一个度,一个不至于激起民变的度。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古代王朝中,贪腐是永远无法彻底禁止。

当然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皇帝之所以不杜绝官员的贪腐,也是皇帝本身的意愿所在。为何呢?因为每个官员都贪腐,那他们就有把柄落在了皇帝的手中,皇帝也才会觉得你忠心,不至于管不住你。相反,你要是一个“清一色”,没有啥把柄,那皇帝反而还会觉得你很危险。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历史上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