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三国人物,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曹操

2020-09-09 18:29:22 作者: 印度尼西亚最

如今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人习惯上称之为“印尼”,地处东南亚,是一个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又有“千岛之国”之称。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三国文化进入印尼的具体时间暂时无法考证。笔者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基本上可以确定,应该是在十八世纪中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移居印尼时,将三国文化带入了印尼,这也是迄今相关学者们的一种普遍定论。

印尼的三国文化,最初是一种移居华人的民族信仰,他们将在国内时的三国人物信仰及三国故事带入了印尼本土。这一时期的传播特点,基本上就是华人圈内口口相传。移居国外多年,当地华人闲暇之余或想念故土时,人们围坐一起借用谈论三国故事及人物来缓解思乡之情,重温国粹文化。

《三国演义》文本进入印尼的时间,大致为十九世纪中叶。据法国学者苏尔梦的著作《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中的描述,十九世纪中叶的印尼当地华人中,就有靠出租《三国演义》手抄本来维持生计的现象。通过这一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的印尼华人对国内传统文化的追求非常高涨,以至于将出租小说手抄稿作为一种生存职业。但是,这一时期的《三国演义》只是手抄稿.因此,三国文化在这一阶段的传播非常局限。这也是《三国演义》在印尼传播的最早记载。

据《东方文学交流史》中的记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已经有当地华人学者比照《三国演义》原著进行了译著,其中一部分精彩的三国故事,还通过当时的《印尼号角》报刊进行了连载。不过,由于当时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外来移居人口相对较多,所以,译著文本是由马来语译著而成。而据《印尼华人马来语文学》中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至十九世纪末,在印尼本土已经有三个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

通过这几份记载可以得知,《三国演义》从最初的手抄稿,发展为三个不同版本的译著。经过四十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三国演义》已经在当地占据了相当大的文化市场。此时在印尼不仅有译著《三国》文本,而且,许多外来学者根据译著,用不同的语言、文体进行了再创作,多部以三国故事为主题的小说、研究文学等在印尼广为流传,受到了一大批不同民族、阶级等读者的青睐。

印尼语版的《三国演义》是在十九世纪初期译著而成,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由当地学者钱仁贵翻译,历时十三年的时间,分为六十二版,比照原著译制而成;另一个则是由学者李云英根据不同的译本,历时三年时间译制而成。其中,李云英译著的《三国》,还在印尼当地的报刊上进行了连载。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还是钱仁贵译著的《三国志演义》,因为这部译作最接近原著,该书在后期经历了多次改版、再版。

三国文化在印尼的传播与发展,在上世纪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波折。据相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虽然印尼仍有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面世,但是,实际上却经历了一个长达七十多年的停滞阶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一阶段里,印尼社会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波动时期:第一个就是波及全球的二战硝烟,当时日本占领印尼后,各种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第二个是印尼脱离荷兰的建国时期;第三个就是令国人痛心的,上世纪末发生的印尼排华事件。

至本世纪初,华语文化再度在印尼当地掀起了热潮,《三国演义》的翻译出版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印尼华裔通过让子女们阅读小说来学习、感受母国的国粹文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以三国系列为主体的影视、戏曲、游戏等作品的登陆,使得三国文化在印尼当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精彩的三国故事及主要人物,也在印尼落地生根,成了当地的一种外来融入文化。

那么,在印尼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三国名人是谁呢?此人既不是智谋无双的诸葛亮,也不是实力最强的曹操,而是蜀汉五虎将之一的三国名将关羽。关羽崇拜始自于我国的盛唐时期,迄今为止不仅吸引了大批国人粉丝,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受众。这种对关羽的崇拜之情,在印尼华裔人群中根深蒂固,从十八世纪中叶大批华人移居时,关羽的形象就率先在印尼登陆了,这比《三国演义》在当地传播的时间早了一个多世纪。

与全球的关羽崇拜者一样,早期的印尼华人,不仅会在家中供奉关羽像,每日诚心乞拜。在印尼各大城市中的华裔聚集区,都还建有关公庙或忠义祠,时令佳节按时祭拜,香火极其鼎盛。起初的关羽崇拜,仅仅是华人圈中的一项祭祀活动。随着《三国演义》文本在印尼的传播,许多印尼本地人也逐渐成了关羽的崇拜者。不过,在本世纪之前,关羽的崇拜者中,当地华裔还是其中的主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