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仲的谥号与齐宋间的渊源

2020-09-16 21:35:11 作者: 宋微仲的谥号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受德就是殷纣王,微子启是大哥,中衍就是微仲。

殷商之际,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认,帝王之家传承王位,多有变故,父死子继的有,兄终弟及的有。微子启和微仲都是所谓的贤人,按理说应该很有市场,也就是说很有可能继承帝乙的王位。只是,他们俩的运气不太好,当年兄弟三人的母亲在生下老大老二时,尚未被立为王后,身份比较卑微,只是帝乙的其中一个妾。到老三受德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贵为王后。当时有个太史就说”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就是说议定储君,应该名正言顺,才有了后来的殷纣王。

微子启建立宋国以后,接受周王室的《微子之命》,以管理殷商旧民。数年而后,微子启却并未按照周王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将自己的后人立为宋国储君,而是选择夏商之际的兄终弟及模式,这即可看出宋国习俗的流变,绝非一朝一夕,即便如宋国国君,亦未遵循礼乐制度,而是遵循的殷商旧俗。

有趣的是,纵观周王国建国初期,众多诸侯国其实都未彻底遵照礼乐体系,甚至君主的谥号制度也未在诸侯国中得以推行,宋微仲本身也就不是谥号,他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正是宋公稽,也没有谥号。再下来是宋丁公,从丁字来看,就极有可能不是周王国礼乐制度体系下的谥号规范,而更像是来自殷商旧俗。这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诸侯国的初期几代君主的称呼中看出:

宋国前五代君主:微子启、宋微仲、宋公稽、宋丁公、宋湣公。宋国的第五代开始才有纯粹的谥号。

齐国前五代君主:齐太公、齐丁公、齐乙公、齐癸公、齐哀公。齐国也是从第五代开始才有谥号。

卫国前五代君主:卫康叔、 卫康伯、卫考伯、卫嗣伯、卫疌伯。卫国其实和宋国是最为亲密的,其地本就是殷商故地的核心区域,只是他们的开国君主乃是周王室的至亲子弟,有着深厚的周室风格,所以卫国的谥号体系,似乎还算比较完备。

鲁国前五代君主:鲁国文公、鲁公伯禽、鲁考公、鲁炀公、鲁幽公。鲁国与制定西周管理体系的周公渊源极深,周公就是鲁国文公。鲁国显然就是周公的试验田,自然就要率先垂范,必须最早开始推行谥号制度。

晋国前五代君主:唐叔虞、晋侯燮、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国是距离周天子最近的诸侯,但也是在第三代而后,才是有的谥号。

虢国前五代君主:虢叔、虢城公、虢季易父、虢宄公、虢幽叔。虢国作为拱卫周王城的重要诸侯,也即在三代以后,才推行谥号制度。

燕国前五代君主:燕国召公、燕侯克、燕侯旨、燕侯舞、燕侯宪。召公如此重臣,却也未在自己的封地全面推行谥号制度。

陈国前五代君主:陈胡公、陈申公、陈相公、陈孝公、陈慎公。陈国是当年夏朝的后裔,可说是殷商的世仇,而正是周民族的战略伙伴。这个陈国倒是非常有意思,从第一代就有谥号,似乎是谥号制度的先行者。

蔡国前五代君主:蔡叔度、蔡仲、蔡伯荒、蔡宫侯、蔡厉侯。这个蔡国,也是在四五代后才有谥号。

从这些诸侯国前面几代君主的称谓看起来,真正关系渊源最为深厚的,反倒是齐国和宋国,两个诸侯国之间,似乎有着一些为后世所遗忘的关系。

目前所知,发现最早的有关天干地支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中的甲乙丙丁等,夏商时期的君主们,其称谓中也多用天干地支,如太甲、仲丁、盘庚、帝乙、帝辛等等。商王朝对天干地支有着某种近乎痴迷的崇拜,这当然是跟商王朝崇尚祖宗和鬼神有所关联,也便直接影响到王朝帝王们,喜欢将帝王称谓与天干地支相关联。

在那么多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中,也唯独宋、齐两国继承了这种对天干地支的原始崇拜,在国君之称谓中有着相应的体现。众所周知,齐国开创者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这位人物是帮助西周灭掉殷商的最大功臣,他与宋国微子启、宋微仲之间关系到底如何无法明确,但从两国之间国君的谥号中,似乎可以看出,两家应该都是殷商时代的重要贵族级的人物,否则也不可能知悉殷商王室的崇拜体系。

那么,宋微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惜的是,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屈指可数,往往存在于他大哥微子启和三弟殷纣王的影子中,文字片段极为稀少。《史记》载:”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

古书中有“犹之鲁禽父、晋夑父、卫康伯、宋微仲皆无谥”,微仲启似乎极为聪明,微子启当年可能尚且对殷商的灭亡心有哀伤,这位微仲在继承宋国爵位后,似乎就比微子启更为推崇周王国的礼乐体系,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在其任内得以确定,谥号体系也自其子开始在宋国代代传承,而后其子继位,其孙继位。宋国真正的开国者,即微子启的后人们,却是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