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皇帝原型是谁?用兵鲁莽还屡战屡败,还能成为一代雄主

2020-09-29 17:31:00 作者: 《花木兰》皇

拓跋焘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型君主,为了高效的统治不择手段。表面上,拓跋焘崇尚儒学,推动汉化,来获取汉人大族支持其统治;但他又认为鲜卑人是高汉人一等的国人,并在北方门阀力量有不听使唤迹象时,诛杀自己的首席谋士崔浩,夷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等四大望族。拓跋焘心狠手辣,实行恐怖统治,战功赫赫的宗室高凉王拓跋那也被他无辜诛杀。然而拓跋焘有时又有劝课农桑,大增耕田,减轻赋税,抚恤孤老,体察民间疾苦的举动,令他得以胡萝卜和大棒并用,以控御人心。

▲唐国强饰演的拓跋焘

比起有贤君之称的刘宋文帝刘义隆,拓跋焘强在对于国家资源的掌控能力,能有效将民力压榨到临界点而仍然稳固控制国家机器,即便爆发起义和叛乱也能成功镇压(其治下百姓的生活水准则远不如刘义隆统治下的刘宋)。因此,虽然刘宋看起来当时仍有山东河南,人口国力似乎胜过北魏,但实际上北魏哪怕数面受敌,能实际动员的资源却要多于刘宋。当然,军人皇帝的震慑力本就不是深坐宫廷之内的君主可比。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人口大部分以部曲的形式依附于豪强大族,朝廷从豪强大族手上征收赋税物资,这本来会导致严重的隐匿,但事实上由于拓跋焘的可怕威慑力,导致高门士族无不战战兢兢,反而能够征收到非常可观的资源。

对于本族的鲜卑人,拓跋焘也竭力压榨,要求15-65岁的男丁闲时耕牧,民户要向朝廷缴纳“纶帛”作为贡赋,战时自带干粮和武器从军,打下了隋唐府兵制的雏形,也节省了军事成本。木兰辞中花木兰当户织布,自负武器战马,正是拓跋焘政策的体现。而著名的灭佛行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财政上的考量,令僧尼还俗增加劳动力,并夺取寺庙积累的大量财富。为了积累军费用于战争,拓跋焘想尽手段,包括多次发起反腐行动,大量处死贪官污吏(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因为豪强子弟可以从部曲人口中获取一定收入作为养家所需,然而士族里边一样有清贫的,像渤海高氏的高允只有草屋几间,布被麻袍,厨房中只有一点盐菜,再没有俸禄就很难受了)。

拓跋焘为了报复刘宋的元嘉北伐而发起南征,闪击淮南,虽然在攻城战中碰了很多钉子,士马折损甚多,但刘宋的损失无疑是远大于北魏的。这并不是说拓跋焘杀光了淮南百姓(一两次侵略就造成这样的影响根本不可能,何况淮南多山泽利于人民躲避),而是拓跋焘破坏性的作战越发扰乱了刘宋的编户体系。

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掌握和管理一直是个大问题,南方平原破碎,多山林水泽,更利于人口隐匿。在拓跋焘南征后,淮南人民流散,认为朝廷无力保护自己,便纷纷遁入山岭水泊当中,逃避朝廷的管理,使得刘宋王朝的税基和兵源遭受重创。当然,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又一个疑似穿越的皇帝!在千年前搞“包产到户”,竟还成功了》当中,我们已经说过,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三长制和均田制改革之前,北魏的人口管理是不完善的,宗主督护制这种依赖于豪强的制度,其执行力与君主的威慑力息息相关。因此拓跋焘去世之后,北魏的动员能力马上断崖式下跌,并在青州大战中败于孝武帝刘骏统治下的刘宋王朝。

总结起来,拓跋焘属于“学会了哥的运营,平A过去也能赢”的运营型选手,不过他的运营方式是展示其搜刮能力,虽然对豪强凌厉,普通百姓也受苦。拓跋焘在壮年被宦官所杀之后,北魏民政有很大改善,对于百姓算是一桩幸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统一北方,击破元嘉北伐的拓跋焘,虽然也有多次战败,但确实堪称一代雄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辰昕之尘,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