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很有趣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劝慰之言,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2020-11-05 21:33:44 作者: 苏轼很有趣的

原标题:苏轼很有趣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劝慰之言,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公元1089年(宋哲宗元祐四年),时年54岁的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弟弟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八月份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在苏辙的心目中认为辽国属于卑事小国,出任使用臣受到了屈辱,写诗给哥哥苏轼抱怨不愿意前往。苏轼在读了弟弟苏辙的诗后,连夜写下《送子由使契丹》一诗劝慰弟弟,认为做任何的事情都没有大小之分,还是要把事情做好。

契丹所指的就是辽国,当时属于小国,也是宋朝的附属国,宋哲宗为了安抚辽国,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每年都会派人去安抚。而苏辙认为他出任使臣,觉得是受到了屈辱,在他的心目中堂堂大国去安抚小国,让他很不情愿。但是苏轼的看法与他却是完全相反,他认为无论是小国,还是小事,那都是要勇敢面对,要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这才是身为人臣应该做的事情。

《送子由使契丹》

宋代: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苏辙与哥哥苏轼感情很要好,两个人虽然经常不在一起,可是时常写信给对方,或者是直接写诗,以此来相互鼓励。而苏轼在这首《送子由使契丹》一诗中,很显然是安慰弟弟,并且劝慰了他。可见苏轼对于弟弟的感情也是很深厚,正是在写了这首诗之后,苏辙感到很惭愧,最终还是出任了使臣去往了辽国。

契丹在当时势力并不大,只是属于偏远小国,与大宋自然是无法比拟,但是作为大国还是派出使臣,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另一方面是突显出大国风范。苏辙可能一时没有转过弯来,所以才不愿意前往,认为去到那种偏远的小国,那就是一种耻辱;但是对于苏轼来说,却又不是那么认为,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写得很有趣,同时也很有气势,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首联则是写得很伤感,也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毕竟两人当时不在一个地方,这让苏轼感慨万千;我寄生于此地远在天涯,正好是与你云海遥遥相望。听闻你要前往辽国,你马上就要远行,我没有必要哭哭啼啼。颔联则是很有趣,以此安慰了弟弟,你不辞劳累充当信使,去往那天寒地冻的地方,为的就是让异族认识到,你就是朝廷里的精英,无非是认可了你的才华和成就。

颈联和尾联写得就更感人,同时苏轼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进一步地安慰了弟弟,你去到了沙漠这中,一定会思念京城,望着一轮明月悲痛不已,梦魂一定会越过湖山来到杭州,看到这里的美景。辽国的国主如果问起你的家事世,你千万不要说是朝中第一人物只在四川的苏家。最后一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也是写出了新意,让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势。

苏轼的诗总有一处独特的情怀,还有细腻的情感,在这首《送子由使契丹》一诗中,苏轼只是那么信手拈来,不仅写出了辽国的特点,同时也是不卑不亢,把那种独特的气势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使得整首诗意境高远。其实作为臣子,苏轼明白为臣之道,在这一点上他比苏辙更懂事理。也正是这个原因,凡事大大小小的事情,苏辙都会告诉远在外地的哥哥,好让他为自己拿主意,这也正是苏轼最令人敬佩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