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口街:老中青齐上阵 奋战防汛第一线

2020-07-29 01:46:09 作者: 湘口街:老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来势汹汹的汛情,湘口街吹响集结号,全街450多名“50”至“00”后齐上阵,守堤护闸,排除险情,把责任落在安全保障最前沿。危难时刻,党群齐心筑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50后:老骥伏枥的“排头兵”

1955年出生的金国珍是湘口街都湾大队巡堤查险队伍中年纪最年长的一位。从十几岁起就跟着长辈一起参与防汛的金爹爹可以说是一部抗洪抢险的“活字典”。

金爹爹六十年代参加过东荆河大堤的修筑,之后几十年的大小汛情他都没有落下。今昔对比,老人感慨到:“现在防汛的条件越来越好,修东荆河大堤时,都是人肩挑背扛,现在都是机械,效率高多了。过去的大堤,也没有这么高、这么结实。”

早年,金国珍的大儿子去世留下孙女,今年三月,小儿子也因病去世。独自带着孙女的金爹爹心中孤苦,保卫家园的信念却没有磨灭。

自7月3日上堤以来,每天从早到晚,金爹爹都要和其他工作人员轮流观察水位和巡视大堤,有着几十年防汛经验的他在7月14日还发现一处散浸,及时开人字沟导渗,控制住了险情。

“以前我跟着父辈修堤,后来又带着儿子守堤,现在儿子不在了,我会替他一直坚守下去。”

从“筑堤”到“守堤”,是一条50多年的防汛路,也是金爹爹50多年的坚守路,金爹爹的孙女被纳入低保户和精准扶贫对象帮扶,老人的坚守,也是心中的那份无言的回馈。

70后:勇于担当的“领头雁”

在湘口街进洪大队的防段上,始终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晒得黝黑的皮肤,布满血丝的双眼,不是在组织协调,就是在带队巡堤查险、处置险情…他就是进洪大队“70”后党支部书记周训祥。

“周书记,迎水面有个蚂蚁穴,快过来看看!”“具体位置在哪里,我马上过来!”7月20日晚10点,已经在堤上带班值守24小时的周训祥正准备下堤,接到电话立即赶到现场查看情况。

在手电筒灯光的照射下,只见一个直径50厘米的土堆上有泛着白光的蚂蚁在游走。周训祥立即联系堤防所专家到现场查看,自己就在原地守候。经检查,初步断定不是白蚁穴,但需要第二天一早天亮了才能正式确认。

不放心的周训祥又在堤上守了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就邀请专家来复查,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清理虫穴、填土。险情处置完了,周训祥这才长舒一口气,下堤回家换身衣服。而此时,他已经连续在堤上作战30多个小时。

自上堤防守以来,周训祥就把大队防段当成了他“第二个家”,就算身患痛风,脚上肿了几个大包,行动不便,他还是坚持与大家一起清除堤面杂草、巡堤查险、处置险情。

“我是党员干部,就应该服从党的指挥,共抗汛情,我义不容辞。”周训祥说。

90后:风华正茂的“生力军”

22岁的李宇飞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连日的暴雨导致五湖大队内涝严重,李宇飞家的鱼池被淹,他主动找到大队,要求加入到防汛队伍中。

“2008年的时候,也是大水漫过鱼池,是大队干部帮忙把我救出来送到地势高的亲戚家。”今年疫情、内涝导致家乡靠养殖为生的农民生活困难,李宇飞说他要为保卫东荆河,保卫家乡献上一点绵薄之力。

从早上6点到下午6点,李宇飞每天要在堤边连续巡查12个小时。大队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村民向他传授了巡堤查险知识,以及识别处置管涌、散浸等险情的技巧。他同其他巡堤人员一起穿着雨鞋,拿着铁锹,沿着东荆河堤拉网式巡查排险。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的常态。巡堤、除草、开沟、压渗,他从早到晚坚守,丝毫不懈怠。一段时间下来,他的脖子上、手臂上被晒红,晒得起泡脱皮,他却从不叫苦。

“这小伙子不错,土生土长对地势熟悉,也能吃苦,学习能力也强,防汛工作后继有人”,五湖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永光这样说道。

不同年龄,同样的坚持;不同方式,同样的担当。在湘口街防汛家园保卫战中,像他们一样的50、60、70、80、90甚至00年代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中有的已是花甲之年,有的是不惑之年,有的还正值青春。

面对汛情,他们“白+黑”坚守。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守护湘口。致敬防汛战士!

(记者彭宇 通讯员李万 吴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