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家园的守望相助

2020-09-07 21:00:06 作者: 一切为了家园

疫情未去,汛情又来。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暴雨明显增多,全国共计25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占全部超警河流的92%,重庆、江西、安徽、湖北、江苏等地发生洪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水患一直是中国的发展之痛,贯穿了上下五千年。为了解决这个痛点,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大运河到南水北调,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治水智慧和宏伟气魄。不过,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治水,不是受到财力人力的掣肘,就是难以突破技术的限制,始终无法打破生产力不发达的瓶颈。

应该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有效、长效地治水才成为可能。比如,在今年的抗洪救灾中,刚刚开通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作出预警,7月6日,湖南省石门县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却没有人员伤亡。这就得益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的“通风报信”;探地雷达可以“透视”坝体结构,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结合松散、管涌、渗流等隐患;还有让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精确计算、有序拦洪错峰的长江流域水库群……可以说,防汛抗洪打的是一套实力拳,也是一套科学拳,科学的决策、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这些都是大国科技力量的体现。

如果说科技是先锋,那么,强大的财力则是后盾。目前,中央财政已经下达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8.3亿元,支持江西、湖北等12省(区、市)受灾地区用于修复水毁水利、农业生产设施,尽快开展灾后重建,及时恢复农业生产生活秩序。加上5月下达的4.6亿元,今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2.9亿元。

更重要的是,抗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多部门的系统工作。防汛抢险救灾往往超出了单一主管部门的职责范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应对。这就需要提升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运作的效能,需要组织协调的黏性与谋篇布局的眼力,需要整合统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守好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安置、恢复重建等各道关口,强化人员、技术、物资等对抢险救灾的保障,将抢险力量用在刀刃上,形成灾害防治的整体合力。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抗击洪水的过程,都是对全社会动员力、执行力、财力、科技实力的全面检阅。

在全面动员、人人参与的过程中,抗洪精神不仅是最有效的黏合剂,还是凝聚人心和资源的基础。无论是1998年被解放军解救的武汉女孩报名上堤,还是退伍老兵不远千里来到抗洪一线;无论是在救生衣上写下“别怕,有我在”的00后士兵,还是刚下考场又上“战场”的青年小伙,都在以行动诠释着、丰富着抗洪精神。在安徽黄山,一群高考生走出考场后,向抗洪武警和公安干警深深鞠躬;在湖北黄冈,一名老师为抗洪官兵缝补衣服;在江西鄱阳,平均年龄50多岁的阿姨团从“舞友”变成“战友”……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潜在的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抗洪精神的强大力量。

抗洪精神的实质是,在危难之际一切为了家园的守望相助。海德格尔说:“‘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应该说,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家园可以有三种指向,一是物质性的家园;二是社会性的家园;三是精神性的家园。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抗洪不仅仅是守护物质上的家园,更是在守护整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在全面动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抗洪精神,既是社会自发的担当责任的体现,也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