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最后一位亲历者高文彬:每次回忆和讲述都是反思和纪念

2020-09-07 21:55:10 作者: 东京审判最后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7日报道:2020年9月7日3时10分,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8岁。高文彬教授生前曾说,每一次回忆和讲述,都是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和纪念。

高文彬先生

他是“活历史”,也是见证人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清楚,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到底犯下了多少罪行。尤其是东京审判那段历史,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让一代代年轻人知道并了解那段历史,非常的有必要。希望炎黄子孙们好好学习,正确认识历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2015年,高文彬这样告诉前来探望他的上海海事大学师生,自己作为东京审判的“活历史”和见证人,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审判。

2015年,上海海事大学师生代表探望高老

“我今天听到这个消息,真的特别惊讶,特别悲痛。”原本在9月13日,上海海事大学将举办一场纪念高文彬先生从教40周年的座谈会,周琦律师作为高老曾经的学生和同事也应邀参加。“用上海话来形容的话,他是一位老克勒。”29年前,周琦律师曾经是高文彬先生的学生,回忆起对高文彬先生的第一印象,周琦律师说这是一位非常儒雅、知识渊博的老人。

当年,周琦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又有幸和高老在同一个教研室,所以两人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曾是同事关系。那个时候高老已经年逾七十,但身体很健康,“他每次上课都不是坐公交车,而是走路来的。”周琦律师告诉记者,高文彬先生当时会和学生们聊起参加东京审判的故事,“他会谈一些他所知道的细节,还有那些著名的法学家,像新中国海牙国际法院第一任大法官倪征燠,还有梅汝璈,这些我们听着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会讲一些他们的趣事,也会谈到东京审判的不易和艰辛。”

高文彬先生曾经接受电视采访

一丝不苟生活,一丝不苟治学

“高老师给我们学生的印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丝不苟。”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蒋正雄在80年代是高文彬先生的研究生,提起恩师,他这样形容,“学问上一丝不苟,生活上一丝不苟,哪怕他的穿着也是一丝不苟。”据说在参与东京审判期间,曾经有一位美国工作人员评价年轻的高文彬,“高先生的领带从来没看过翘起一个角。”意思是称赞他的仪表非常严谨。

高文彬先生在梅兰芳陈列馆前留影

蒋正雄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顺理成章和高老做了同事。除了对英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和海洋法等专业水平极高,高老还非常精通英语,他学习英语的方法一直让蒋教授非常钦佩。“我们那个年代的研究生只有几个人,我们上课只有三个人,那么基本上就是他讲讲,我们问问,大家聊聊这种形式。”有时候聊到了英语,高老就分享了他的学习诀窍。“他说我看英美的报刊或者书籍,看到好的句子我都要把它抄下来的,随时随地记下来。我们当时看了,就觉得他学得很认真很刻苦。”

1992年后,高老在家休养,并指导上海海运学院的十几名海商法研究生。1997年,已经75岁高龄的高老开始参与《元照英美法词典》编纂工作。1998年,高老经历了一次中风,但仍然没有改变他的决心。蒋正雄教授回忆,当时高老对编纂工作非常投入,家里的保姆都说“他现在成日成夜不睡觉!有的时候睡了,还要起来看这本书那本书。”后来高老告诉蒋教授,自己是突然想到什么问题,就赶紧起来翻资料。最终,在缺少经费、办公场所简陋的条件下,高老与同仁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余年细致认真的编撰,于2005年最终完稿并出版,时年高老已经85岁。

“因为有海事大学,所以他不再孤独。因为有天堂,所以他不再痛苦。”这是蒋正雄教授在高老逝世后为他写下的挽联。“我跟他在所有的人中可能关系是最密切的,他跟我说的心里话也是最多的。”高老的晚年生活比较孤单,所以蒋教授经常约几位同窗前去探望。“去一次他能开心好几天,所以我们一年至少去2、3次,多的时候3、4次。”

“他给我们留下了好多生活上的启迪。”蒋教授说,“像他这样对待生活,而且是有挫折的,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就是对生活一定要有打算,对生活一定要有要求,这样精神世界会非常愉快,身体也会好。”

历史沧桑不能被遗忘

1922年12月,高文彬出生在上海的一户普通家庭,中学就读于东吴大学吴淞附属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当时国内法学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1946年5月,因东京审判的需要,当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浚到上海招英语翻译,高文彬经东吴大学教授刘世芳的推荐参加测试并被成功录取,作为向哲浚的翻译和助手一同参加东京审判。为了帮助祖国和人民伸张正义,让日本战犯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参加东京审判的岁月里,高文彬和他的同仁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搜寻日本战犯的罪证。最终,在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全体日本战犯有罪,并判决7名甲级战犯死刑。

高文彬在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标牌前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高文彬先生进入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工作。1952年,受历史问题等牵连后在江西某农场留场就业。在那段长达22年的艰难岁月中,高文彬依然不放弃阅读和学习,坚持做英文笔记。1979年,已经58岁的高文彬进入上海海运学院(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商法教研室,主要从事国际私法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84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将他参与东京大审判那段历史写入档案,他的大幅照片被悬挂于纪念馆,以表彰他在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提供的重要证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