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烟火气的一线城市,太可爱了

2021-06-18 22:46:15 作者: 中国最具烟火

1933年,广州市区的第一座跨珠江大桥——海珠桥完工通车,把“河北”“河南”的居住区和工业区连接起来,后来又有海印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琶洲大桥架起了东湖和晓港、五羊邨和客村、猎德和琶洲,洛溪大桥又通连城郊,南沙大桥让大湾区城市群的血脉更畅通……

△海珠桥。

经不完全统计,广州共建造了近20座“珠江桥”,也就是说,珠江夜游一趟,每隔不到10分钟,你就能观赏一座珠江桥。

广州的市井味大概源于它的商业本能,这种本能延伸出了城市结构的自由脉络。改革开放后,如鱼得水的广州重现绰约风姿,有了很多“勇吃螃蟹”的第一次——

中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第一批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第一批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高第街引领市井光辉,第一个销售额突破万亿元的商圈天河路崛起……Made in GuangZhou的日化、五金、服装、玩具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冒险家。

△上下九服装批发市场一景,如今上下九亟待迭代更新。

所谓“敢为天下先”,在广州无非成了他们口中的“敢饮头啖汤”,既然敢尝试第一口汤了,还有什么世面没见过?

有一千种在广州的理由

广州是一线城市里最有幸福感的城市。这句话虽然听着有点主观,但去年“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里,广州已经连续三年上榜了,而且是北上广深之中,唯一上榜的一线城市。

其实幸福感说白了,无非生活感占据很大一部分——在这里住得踏实、吃得顺心。“接地气”是广州的王牌,即便能在其他一线城市里找到诗与远方的文艺情怀,但终归眼前的不苟且更能打动人心。

△生活气息是广州幸福感的来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食在广州”之名就已经传遍全国各地。相比起其他城市,广州人出了名地重实惠,穿衣服是表面的,吃进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

于是不少外人会调侃广州的“随便”,粤语里也有“求其”的说法,即只要不算是原则上实在的问题,对外观一般不会有过多的追求。

广州人穿着很“随便”,最出名的标签就是“人字拖”。几套房收租的包租公包租婆,不过是那些看起来像搞清洁的退休阿叔阿姨,平平无奇的外表下手握几套房产;还有那些开小餐馆大排档的老板老板娘,不想闲着做点餐饮生意就能秒杀高薪白领,但看样子都非常低调。

广州的隐形富豪,多像武侠江湖里的隐士高手,看起来慵懒毫不费力,都是早早混迹江湖的实力派。

△在街边随便摆个摊档,就是一碟镬气十足的炒粉

可能唯独在“吃”上,他们比谁都认真。

“叹早茶”的仪式感不随便:落座点茶,有的还会带自家茶到茶楼泡;点上一盅两件;吃饭前烫碗涮碗,当别人斟茶给你,两指轻叩桌面以示礼貌;要添茶的话,将壶盖斜放,自有服务员领会这一默契。

△广州人叹早茶可不马虎

听听他们的粤语俗语里,会发现他们解释生活哲学的方式不过是“吃”的道理——“揾食”两个字就足以归纳老广人的生存之道。

辛苦赚钱不过是为了吃得好,于是便有了“辛苦揾来自在食”;“咸鱼白菜都好好味”不过是广州人知足常乐的心态;要有敢作敢为的担当,他们会说“食得咸鱼抵得渴”;“得闲饮茶”是老广招呼亲朋好友最常用的话,就跟“下次见”频率等同,但更多了街坊的人情味。

如今虽说米其林美食指南在领先一拨美食评论狂潮,但懂的人都懂,老广人并不在乎餐馆有多少颗星星,务实的他们早有属于自己的“平靓正”美食地图——惠福西路的某间老茶楼、文明路的老字号糖水铺、芳村巷尾的阿婆牛杂档、同福路那间没有招牌的云吞面小点……

△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也可能是宝藏。

曾经因为工作长期在广州觅食的我,发现穿梭于横街窄巷的经验,还能练就我的路感和方向感。当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一家心仪的美食小店,那感觉真跟寻到宝藏一样快乐。

如今在这里生活了8年之久的我,听过身边很多人各种各样留在广州的理由,有些甚至听起来微不足道:

有因为广州的肠粉和带锅巴的煲仔饭好吃而被吸引的;有因为喜欢漫展活动多而留下的;有因为便利店的鱼蛋和车仔面感到幸福的;有听到“下一站公园前”的粤语地铁播报声音而被吸引的;也有因为这里一出地铁站就能买到花而留下的……

△楼下的士多店、街边随处瞥到的温情瞬间,或许是留在广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