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台湾民报》

《台湾民报》
2011-12-02 10:11:01   来源:   点击:

    日治时期唯一由台人发行且代表台湾人立场的报刊。1920年(大正9年),东京留学生组织「新民会」,推林献堂为会长、蔡惠如为副会长。会中提议发行机关杂志,在蔡惠如等人的赞助下,由林呈禄、蔡培火、彭华英负责创刊,蔡培火担任编辑兼发行人,7月16日发行《台湾青年》,内容多批评殖民政策,屡遭禁售。1922年4月1日改名《台湾》,并於台中成立「台湾杂志社」。後因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与同年发生於台湾的治警事件,负责人相继返台,遂於1924年6月停刊。

    台湾杂志社有意创办纯白话文报纸,於1923年4月15日发行《台湾民报》半月刊,在东京编印,经检查後输入台湾,其後陆续改为旬刊、周刊,1925年8月26日发行第67期「创立五周年及一万份突破」纪念特刊,发行量仅次於《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颇受台人支持。1927年(昭和2年)8月1日,经台湾总督上山满之进许可,迁回台湾印行。1929年1月13日,「株式会社台湾新民报社」在台中大东信托公司召开创立大会,董事长为林献堂、常务董事罗万俥。3月29日改名《台湾新民报》。1932年4月15日正式发行日刊,以中文为主体,三分之一为日文,并着手扩大组织,1934年更发行晚报,拓展海外通信网。

    1937年6月废止汉文栏後,言论自由日受箝制。1941年2月11日,在战争时局压力下,常务董事兼总经理罗万俥、主笔兼编辑局长林呈禄,被迫响应国策更名《兴南新闻》,批判力已大不如前。1944年3月,与其他五家日报并为《台湾新报》。战後延续《台湾新民报》的阵容创刊《民报》。

    《台湾民报》系列报刊,不仅开启民智、介绍新知,更以批判立场反映本土舆论,被誉为「台湾人唯一之言论机关」、「台湾人唯一喉舌」,网罗各路菁英,鸠集社会运动同志,报馆多成为「东京台湾青年会」、「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农民组合」、「新台湾联盟」、各地读书会、工友会等民众团体的代办机关,并与「六三法撤废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等活动相结合。

    中文关键字: 《台湾青年》 , 《兴南新闻》 , 《台湾新民报》

    英文关键字The Taiwan Youth , Sinnan Newspaper , Taiwan New People Newspaper

    参考资料

    1. 杨肇嘉。1967。〈台湾新民报小史〉。收於《杨肇嘉回忆录》。台
    2. 北:三民。
    3. 黄秀政。1985。〈《台湾青年》与近代台湾民族运动(1920-1922)〉。《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3:325-365。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
下一篇:「共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