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传坤
- 1977 〈台中县大肚山台地及彰化南投县境八卦山台地史前文化调查报告〉。张光直编,《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考古调查报告》27-64。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 1995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硏究计画(第三期) 》。台北市 : 内政部。
- 臧振华
- 1999 《台湾考古》。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本遗址是1972-73年间浊大计画进行时由何传坤先生发现,1995年则由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划项下学者调查会勘,此外尚无更进一步之调查资料。
由於受耕种、建筑民宅采土,遗址部分受到破坏,遗物散布於台地面上。由纪录可知,遗址之文化层约在地表下30公分深处,厚约20公分。出土遗物亦少,陶器方面包括灰黑色泥质陶,质地较细,硬度约3度,器型以罐型器为主,器表多为素面;灰黑色夹砂陶亦以罐型器为主要器型,未见纹饰,掺沙粒径大小不一,硬度约为2度。石器方面则有打制斧锄形器。由出土遗物判断,本遗址之文化应属於营埔文化,年代则介於距今3000至2000年前。营埔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於台湾中部大肚溪和浊水溪中下游一带的丘陵与河阶地上,由於分布范围相当广,各遗址间变异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与钵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种类也相当繁多,包括石镞、石锛、石刀、石锄、网坠等。在1995年考古遗址普查计画报告中则将此遗址登录为维新庄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