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甲
2011-12-02 10:14:10   来源:   点击:

    清代为确保地方治安而实施的民防制度。按照编制,每十户组成一牌;每十牌组成一甲,每十甲组成一保。台湾早在郑氏时期已施行保甲,1684年(康熙23年)保甲制度仍被继续执行。

    清初台湾的保甲遇到执行上的困难,只能行於街市,无法行於村庄,其症结在於村庄分布僻远,难以相互保结。特别是当时的莠民,或托身於班兵处所,或潜踪踪草地,横行乡里毫无顾忌。1702年台湾知县陈璸查觉事态严重,力陈台湾应严格施行保甲,以清查兵民杂处的问题。

    雍正初期,福建巡抚、巡台御史鉴於偷渡来台者越来越多,再力陈保甲的重要,并且认为业主比保甲长更贴近移民。於是谕令业主之下的管事,充任各庄的保长、甲长,专门稽查游民。1737年(乾隆2年)的《大清会典》明定:台湾官员若对保甲奉行不力,以「失察偷渡例」议处。19世纪以後台湾仍实行保甲制度,但因移民社会的特殊环境,负责推行保甲之人,不限於保长与甲长,也包括在新竹山区出现的垦户首,以及桃竹苗地区家族的族正。

    保甲制度因系松散之地方组织,实施至清朝中叶已弊端丛生。《台湾县志》指出,有保甲之名,无保甲之责,有保甲之累,无保甲之益,因此形同虚设;道光以後因外强侵扰,为强化保甲功能,在台北设保甲总局、保甲分局,台南设保甲局、保甲分局。

    中文关键字: 兵民杂处 , 失察偷渡 , 保长 , 甲长 , 治安

    参考资料

    1. 许毓良。2004。〈清代台湾的军事与社会:以武力控制为核心的讨论〉。博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2. 戴炎辉。1979。《清代台湾之乡治》。「台湾研究丛刊」。台北:联经。
    3. 台湾惯习研究会原着,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译编。1988。《台湾惯习记事(中译本):第三卷(上册)》。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延伸阅读

    1. 张胜彦。1993。《清代台湾厅县制度之研究》。台北:华世。
    2. 吴学明。1986。《金广福垦隘与新竹东南山区的开发(1834-1895)》。「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14。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3. 黄朝进。1995。《清代竹堑地区的家族与地域社会:以郑、林两家为中心》。「台湾史研究论丛」1。台北:国史馆。
    4. 张研。2000。《清代社会的慢变数:从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看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书系」。太原:山西人民。
    5. 廖风德。1990。《清代之噶玛兰》。台北: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侯观德
下一篇:内垵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