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八通关古道

八通关古道
2011-12-02 10:14:49   来源:   点击:

    清代开辟的越岭道路,原称「中路」,今称八通关古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县竹山镇),东至璞石阁(今花莲县玉里镇)。

    1874年,日本因台湾生番杀死琉球渔民而出兵攻打台湾,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处理善後事宜。日本侵台起因於「生番」问题,清廷因此积极开发「番地」、治理「番民」。

    为执行开山抚番的政策,沈葆桢拟开筑三条道路,包括北路、中路、以及南路,以打破前山、後山的阻隔。

    中路的开辟,由台湾镇总兵吴光亮筹画、推动,1875年(光绪元年)2月,率勇营分别由林圯埔、社藔动工,至大坪顶(今南投县鹿谷乡)合为一路,接着经过大水窟,进而顶城,一共开路7,835多丈。3月,再由顶城开工,从凤凰山麓越平溪经大坵田,又开3,775多丈,两处共建有塘防八所,沿途兴修桥道、沟渠、木围、宿站等。自集集街起到社藔、大水窟、大坵田、茅埔、东埔各要隘,逐步配合紮兵。其後渐往东推进,以至璞石阁,计长265里,1875年12月完工。今日南投县鹿谷乡凤凰山麓,仍可见吴光亮所题的「万年亨衢」碑、1875年(光绪元年)「入番撤禁告示碑」以及1876年(光绪2年)大坪顶士绅歌颂吴光亮之「德遍山陬」碑。

    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重新开辟一条理番道路:八通关越岭道路,但其路线和八通关古道并不相同。

    中文关键字: 八通关 , 吴光亮 , 中路 , 沈葆桢 , 开山抚番

    参考资料

    1. 倪赞元。1969。《云林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37。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2. 洪安全。1995。《清宫月摺档台湾史料(八)》。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3. 沈葆桢。1959。《福建台湾奏摺》。「台湾文献丛刊」29。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延伸阅读

    1. 林文龙。1994。《吴光亮传》。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2. 杨南郡。1994。〈台湾古道的性质与近况〉。《台湾风物》,44(4):181-210。
    3. 陈哲三。2002。〈林圯埔(竹山)在清代台湾开发史上的地位〉。《逢甲人文社会学报》,4:151-182。
    4. 施添福。1999。〈开山与筑路:晚清台湾东西部越岭道路的历史地理考察〉。《地理研究报告》,30:65-100。
    5. 林一宏。2005。《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关越道路东段史话》。南投: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八卦山之役
下一篇:八卦山第4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