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
2011-12-02 10:15:15   来源:   点击:

    台湾原住民村落的会所。公廨一词,最早出现於1603年(万历31年)陈第撰写的〈东番记〉,描述台南平原的原住民村落(如新港、萧壠、目加溜湾、麻豆等)时指出:「族又共屋,一区稍大,曰公廨」;其功能一是供少壮未婚的男性聚居活动,二是当做村中的议事处,遇事讨论或调度人力时使用。

    依据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缩写VOC)文献的描述,各村专属男人的会所不只一处,另外还有和宗教相关的聚会所。17世纪的萧壠社(今台南县佳里镇),大约每12-14户人家共有一座男人会所,做为训练战技的场地。人类学的研究则指出,在母系社会如西拉雅族的村落中,男人会所与做为社会组织的男性年龄阶级制(age grades)密不可分,也与安全防御体系有关。男孩只要达到年纪就必须住进会所,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一进级,学习长幼秩序、生活知识与技击能力,并在外敌来袭时善尽保卫村落安全的职责。

    公廨,历史文献又写作「公界」,主要出现於清末日治初期成书、描述西拉雅族大武壠社群风俗习尚的《安平县杂记》。此处的公界,是大武壠社人开「向」(灵魂或法力)、禁向,或敬神祈福、饮酒、歌舞、射猎的公共建物,内中置有各项祭祀物件,但没有壶、瓶或罐。但今日的公界或公廨,如太上龙头忠义庙(今台南县大内乡头社村)、大公界(今台南县东山乡东河村)等,皆以壶、瓶或罐盛向水,奉祀阿立祖、阿立母或太祖、案(瓮)祖、老祖、公廨祖等,成为西拉雅族裔宗教活动的重要迹象。

    中文关键字: 公廨 , 公界 , 西拉雅 , 年龄阶级 , 萧壠社

    英文关键字Konkai , konkai , Siraya , age grades , Xiaolong she

    参考资料

    1. 陈第。1603。〈东番记〉。收於沈有容编,1959,《闽海赠言》。「台湾文献丛刊」56。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2.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59。《安平县杂记》。「台湾文献丛刊」52。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凹石
下一篇:六张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