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番
2011-12-02 10:16:11   来源:   点击:

    「化番」一词,通说是清治时期,对於原住民的分类体系中的一种称呼。用来指称汉化程度介於「生番」与「熟番」之间的台湾原住民。官文书上的记载多称做「归化生番」。

    「归化生番」一词最早出现於刘良壁「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坊里附番社条的分类当中。「皇清职贡图」一书当中也有提及「凤山县山猪毛等社归化生番与番妇」、「诸罗县内山阿里等社归化生番及番妇」、「彰化县水沙连等社归化生番及番妇」等项。一八三七年(道光十七年)柯培元「噶玛兰志略」称兰地三十六社为「化番」,其义与「归化生番」同。在清代,朝廷对於原住民的分类,共有「生番」、「化番」、「熟番」三种,概念上是依据汉化程度由浅到深。在实际的分类操作上,则是根据三个民政上的依据:「编籍」、「纳粮」、「应差」。「生番」三者全无,「熟番」三者全有,而「化番」则是只有输饷纳粮,无编籍应差,介於「生番」与「熟番」之间。邓传安「台湾番社记略」的描述:「界外番或归化、或未归,皆生番也。....所谓归化,特输饷耳;而不薙发、不衣冠,依然狉狉榛榛,间或掩杀熟番而有司不能治。......」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对於朝廷来说,「化番」是偏向於「生番」的原住民,可说是「生番」这个大分类下,稍汉化与稍可掌握的小分类称呼。

    到了日治时期,「全岛化蕃人户口」调查,对於「化蕃」一词的意义,约略等同於居住於日本统治区域的「生蕃」人,但是又包含了部分的「熟蕃」。日治时期认为「生蕃」是未开化的人种,其仅仅只是社会学上的人类,在国法上不具有人格。「熟蕃」则是由「未开化」的「生蕃」「进化」而成如同本岛人一样的国民。根据持地六三郎的看法,「化蕃」指的依然是大分类下的「生蕃」中较为顺服或者「开化」的一群,具有「进化」的可能性。

    凡此种种,不管是「汉化」或者是「进化」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依循着统治者的观点与需要而订定的。时至今日,「化番」一词已成为历史名词,不再指涉今日任何分类下的台湾原住民。

    参考资料

    1. 王泰升
    2. 1997 台湾原住民的法律地位 国科会计画报告书 未出版
    3. 潘英
    4. 1996 台湾平埔族史 南天书局:台北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包春琴(Tauan)
下一篇:刘屋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