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器物与生活遗迹,在遗留的地点持续堆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之後,被掩埋在地层中,变成自然环境中沉积物的一部份,考古遗址也因此而形成,这种情况也被考古学者引用称为「原堆积」。当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遗址,并且要进行发掘的时候,应该要先了解遗址范围内的地层堆积情形,观察地层是不是有被自然营力或人为因素所扰乱,藉此判定遗址所在的地层堆积是原堆积或是曾遭扰动过的二次堆积。若是遗址的所在位置是未经扰乱的原堆积地层,那麽研究者可以判定遗址内出土的遗物与遗迹,是保存在它们被过去人类所使用、活动及丢弃的原来位置上,因此器物与现象的空间分布就可以直接与过去人类的行为及活动范围相连结,而不需要去顾虑後期各种外力对遗址扰乱对研究分析可能造成的干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考古遗址都是处於原堆积的状况,遗物与遗迹有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其原来沉积的位置,例如在台湾地区常见的农耕活动、工程施工等常将原堆积搬动,甚至会堆到其他的地方,因此考古学家在解释他们所发掘出来的物质资料时,必须先考虑遗址周遭的地质沉积情况,以避免对出土遗物与遗迹有错误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