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罗满
2011-12-02 10:18:50   来源:   点击:

    17世纪台湾东北部、东部的原住民族群。哆罗满是中文典籍中历史悠久的地名或社名,也是西班牙、荷兰文献中Turuboan、Turumoan等词的音译。哆罗美远(Torobiawan)则是常与哆罗满混淆不清、相提并论的另一原住民村落名。

    西班牙天主教道明会士耶士基贝(Jacinto Esquivel)在《台湾岛备忘录》(Memosria de cosas Pertenecientes a la Isla Hermosa, 1632)中,描述Turuboan「有丰富矿产」,而Quitalabiauan则是位於Cabaran(噶玛兰,今宜兰)湾的原住民村落。不久之後,荷兰人的东部探金纪录也出现Tarraboan(又作Tarobouan、Terraboan、Taraboangh),噶玛兰户口表记录了译音略异、但可视为同社的Tanaborauan(1644年)、Kibannoran(1647年)、Kibannoran(1650年)。中文史料多次提及哆罗满以「产金」着称,而哆罗美远是「蛤仔难三十六社」的重要村社之一。

    以上文献经日籍学者移川子之藏、马渊东一、中村孝志等考订後,指出「哆罗满系西班牙、荷兰文献中Turuboan、Turumoan等词的音译」,而依明末随郑成功来台的文人沈光文在〈平台湾序〉的描述:「三日至蛤仔难,三日至哆罗满,三日至直脚宣」,推定哆罗满位於今花莲县新城乡立雾溪(Takili)入海处以北到大浊水溪之间的地域,同时也可指称当地的原住民村落。与哆罗满同时并存、音义近似的「哆罗美远」(Torobiawan),则是兰阳平原的噶玛兰族村落之一,位於今宜兰县壮围乡新社村,相关地名有番仔埔、社头、社尾等。

    中国、西班牙、荷兰文献或档案中的哆罗满,是台湾早期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神秘产金地」,而当地住民与宜兰哆罗美远社的关系,更是原住民迁移史、社群分类史的题材。

    这两个名称接近,分布於不同地点的原住民村落,不但并存於17世纪,且有时互相往来;直至18世纪太鲁阁人翻山越岭来到东部,沿立雾溪往下游移动、形成势力後,哆罗满人不敌,只好弃地北迁兰阳平原,两群人汇流合一,壮大了哆罗美远社,也造成19世纪兰阳溪北村社势力的变化。1823年(道光3年)任台湾知府的方传穟,在其〈筹议噶玛兰定制〉指出,哆罗美远社不但是西势(溪北)三大社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村社,其族人八宝笼在清代出任西势的跨村社总通事。哆罗满则在18世纪後逐渐消失,甚至不为世人所知。

    哆罗满、哆罗美远的语言,与宜兰在地的噶玛兰人颇有不同,比较接近北部的马赛语,语言学家视为广义马赛语族的一支。哆罗满以产金、换金等活动,与鸡笼(今基隆)、噶玛兰、花莲交易圈有所连结,成为台湾北部、东北部、东部原住民贸易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中文关键字: 哆罗满 , 哆罗美远 , 马赛

    英文关键字Turuboan , Torobiawan , Basai

    参考资料

    1. 中村孝志。1997。《荷兰时代台湾史研究上卷:概说、产业》。台北:稻乡。
    2. 詹素娟。1998。〈族群、历史与地域:噶玛兰人的历史变迁(从史前到1900年)〉。博士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3. 康培德。1999。《殖民接触与帝国边陲:花莲地区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历史变迁》。台北:稻乡。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命令航路
下一篇:哈当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