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富三。2004。〈十九世纪之外来挑战与台湾新商业〉。《历史月刊》,201:60-73。
- 黄富三主编。1995。《台湾近代史经济篇》。南投:台湾省文献会。
- 剑桥大学。《怡和洋行哈佛档》。哈佛大学。《德记洋行档》。
台湾位居东亚航线要冲,盛产糖、樟脑、煤,开港前已有洋行来台秘密进行贸易。如1838年3月英商偷运鸦片至鸡笼(今基隆)交易樟脑,1851年洋船以船长总监制(supercargo),依商贸易,而按「官照商船徵税」方式,在沪尾、鸡笼交易,可知地方当局已有限度的容许。1854-1857年间,美商罗宾内(William Robinet)获台湾道特许,在打狗(今高雄)建馆,进行樟脑、茶、豆类交易。1858-1860年,安平、打狗、淡水、鸡笼相继开港,洋行纷纷成立。其中怡和洋行、颠地洋行(又称甸德洋行)为香港最大的洋行,扮演先驱要角,首先在打狗、淡水设行贸易。随後因茶、糖、樟脑大量出口,鸦片、洋货大量进口,外商竞相设立大小洋行,形成多元竞争之局。
1864年,打狗有英籍怡和、颠地、天利洋行,以及普籍勒拉士洋行。1865年後,淡水有美利士洋行,美商华利洋行、英商宝顺洋行。其後,因茶叶出口旺盛,更新增德记、怡记、水陆、和记、嘉士等洋行。1872年後,北台有宝顺、德记、怡记、和记、水陆五大洋行竞争茶叶外销市场。除通商口岸外,内山地区如集集、林圯埔等樟脑产地,亦有洋行之分布。
在经营组织方面,历经数变。开港後,先采取商务代表制度(Agent),即由总行派商务代表在口岸经营买卖。其後改行委托代理商制(agency),由其负责买卖。进而设立分公司制(Division House)。外商由於语言、法令、风俗习惯的差异,难以直接与华人贸易,因此雇用华人买办(comprador),协助买卖。大的洋行甚至有银师(shroff)、译员(interpreter)等。洋行拥有资金、市场、运输工具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操控台湾贸易,尤其是茶与樟脑。
在金融方面,洋行引进银行制度以提高资金的流通效率,推行保险制度以降低风险。因资金雄厚,多采取买青(预付款)方式以低价取得稳定货源,如茶叶;亦实施赊卖方式以保障市场,如鸦片、纺织品。除买办外,亦有大商号担任经销商(dealer),如府城金茂号(Kim-mo-hop)、艋舺三富商等。在市场方面,洋行控制外国市场,台湾出口货直接、间接由其控制。在运输工具方面,洋行以轮船提高速度,掌握商机。这些做法均有助於台湾商业的近代化。
外商对清末台湾经济的最大影响是贸易之全球化,贸易量增加、贸易地区扩大。一方面茶、糖、樟脑等台湾货进入国际市场,茶叶甚至取代糖成为最大输出品,北部也因而成为新经济重心。另一方面外国货如铅、钟表、火柴、煤油等进入台湾,商品更趋多元化。
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後,台湾总督府以公权力保护、支持日本企业,洋行难与竞争而逐渐衰落。仅少数洋行仍幸存,如怡和洋行、德记洋行等。
中文关键字: 新帝国主义 , 船长总监 , 洋行 , 买办
英文关键字neo-imperialism , supercargo , Foreign Trading Company , comprador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