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遗址於1959年9月27日为盛清沂与吴基瑞先生作地表调查时所发现,发现後共采集了石器11件,计有打剥制中型寛刃石锄、打剥制小石锄、半磨制石斧、磨制肩平石凿、扁平有段石凿、磨制短形有肩铲、精磨石镞等,所采集的陶器部份有二类;分别为:灰色不含砂陶片及淡红色不含砂陶片。此次采集的陶片皆十分细碎,但一般认为是属於「圆山文化」的遗物。其後1980年黄士强、刘益昌二位在「全省重要史蹟勘察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计画下覆查此遗址,采集到半磨制石锄、带穿石镞、粗砂红陶及泥质红陶等。1990年9-11月在「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调查研究计画」下,亦覆查过此遗址,但未有进一步的资料。以往这些资料均显示此遗址的文化内涵单纯为「圆山文化」,和最早发现时的理解并无大异,近年因捷运系统安坑线的施工在环境影响评估时,李坤修亦曾就此遗址做过调查,调查资料侧重在遗址与捷运系统安坑线的距离,并确认捷运系统安坑线的施工并不影响遗址现况;及至最近在「台闽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七期」项下,卢瑞樱亦对此遗址做过覆查,唯调查当时遗址已受到工程破坏,现址几乎为建筑大楼或道路所覆盖,对遗址的保存造成若干程度不良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