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金德编着。1973。《清代台湾教育史料汇编》。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叶宪峻。2004。〈清代台湾的社学与义学〉。《台中师院学报》18(2):45-69。
- 孙准植。1993。〈清代台湾之义学〉。《国史馆馆刊》,15:27-44。
- 王启宗。1987。《台湾的书院》。南投: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 曾蕙雯。2000。〈清代台湾启蒙教育研究(1684-1895)〉。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 何思眯、许祯庭。1999。〈台湾教育制度的演变:以大观义学与板桥国小为例〉。《台北县立文化中心季刊》,61:59-72。
部分义学後来被改建为书院,如康熙晚期在府城东安坊设置的崇文书院,即是改建台湾府义学而成,凤山县义学也在1746年(乾隆11年)扩建为屏山书院;书院逐渐取代义学,成为主要的启蒙教育机构。1847年(道光27年)调任台湾道的徐宗干,以台民未积极延师教课,以致百姓游荡,流为匪类,遂订定「设义塾约」,鼓励绅民有力之家,自行延揽名师教导子弟,或公议倡捐,於乡里添设义学,以推广教育。徐宗干并饬委学官随时稽查,将办学绩效卓着者收为「官学」。1863年(同治2年)板桥林家捐地倡建「大观义学」。
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废止番界管制,番人教化成为「开山抚番」政策之一。1875年,台湾道夏献纶建议在附近番社市镇,广设义学,选择善於劝导教化者为塾师,讲解礼义,导以尊亲,化其顽梗;并劝番社头目,多送子弟入学。此议经巡抚丁日昌同意,各地先後设立义学,或称为「番社义学」。政府亦设立番童学额,以提升番童入学接受教化之意愿。
清代台湾之义学、社学,常因经费、人事异动,兴废无常。日本领台後,原本官设的教育机构随政权转换而废止,仅存民间的义塾、书院勉强运作。据总督府统计,1898年(明治31年)全岛书房有1,707所,学生人数2万9,941人。同年,总督府为改良传统的书房、义塾,使其教育内容接近政府的公学校,颁布「书房义塾规程」,规定义塾需教授日语、数学科目,并受地方官监督。其後因公学校教育的加强,1943年(昭和18年)又颁「废止私塾令」,义学义塾因此停办,仅少数如「大观义学」至今犹存。
中文关键字: 义学 , 书院 , 社学 , 教育 , 科举
英文关键字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 Shuyuan (Academy) , fanshe yixue(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for aborigine) , education , civil examination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