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文薰、连照美
- 1987 《卑南遗址第9-10次发掘工作报告》。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专刊第八种
- 1988 《卑南遗址第11-13次发掘工作报告》。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专刊第十二种
- 李坤修、叶美珍纂修
- 2001 《台东县史?史前篇》。台东:台东县政府
- 连照美
- 1987 〈台湾史前时代拔齿习俗之研究〉,《文史哲学报》35:227-254
- 1989 〈卑南遗址抢救考古发掘始末〉,《考古人类学刊》45:66-84
- 2000 〈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卑南研究二十年〉,《考古人类学刊》55:5-31
- 连照美、宋文薰
- 1989 《台东县卑南文化公园考古试掘报告》。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专刊第十五种
- 叶美珍
- 2005 《卑南遗址石板棺研究—以1993~1994年发掘资料为例》。台东:台东县政府、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今称人类学系)则在1953年首次调查本遗址;而到了1980年,因南回铁路与兴建台东新站等工程的进行,由宋文薰与连照美二位教授组队,进行在卑南遗址上铁路与车站建设用地内一连串大规模的抢救发掘;但囿於经费、人力与时间的限制,发掘工作断断续续的进行着,从民国69年9月5日至77年8月29日,共历经13次发掘工作,发掘面积约10150平方公尺。因为发掘出土的遗留十分丰富,故而有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的建立计划,也就有了1989年卑南文化公的试掘计划(连照美、宋文薰1989);之後在史前馆筹备处成立後亦一些小规模试掘工作的进行,直到1993年因在卑南文化公园外之遗物密集区遭该地主破坏而才有了较大的抢救计划(叶美珍2005:11)。
卑南遗址至少包含有绳纹陶文化层及素面陶纹化层(即卑南文化层),在卑南文化层中住屋的结构保存十分完整,其中还伴随有许多大型石器,如大型石梯、穿孔石轮、板岩石柱等;另外,卑南遗址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遗留,就是墓葬的出土,以石板组合而成的石板棺,共发掘出1523具,且石板棺的方向皆朝向同一个地方:都兰山。
在生态遗留方面,则发现许多动物骨骼的遗留。另外学者还透过墓葬中人骨的分析,认为卑南文化人应该有拔牙的习俗。(连照美1987、1989、2000;宋文薰、连照美1987、1988)
近来,李坤修与叶美珍(2001:107)对卑南遗址的「卑南文化」有较完整的说明如下:
卑南文化层是卑南遗址的主要文化层,其堆积厚度足有1公尺,层位明显,与下层绳纹陶文化层之间无明显转变过程。文化层的内容包括史前人类各项生活遗留,包括住居结构、生活用器物及石板棺墓葬等,这些史前遗物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大量采用板岩、片岩等片理发达的石材制作工具,包括板岩磨制的石刀、石镰、石镞、石矛头、石环;片岩制作的石梯、石杵、石臼;片状砂岩或片岩打制的石斧及板岩石柱、石板棺等,甚至连陶土内的掺和砂粒都是板岩砂,充分显示对中央山脉资源的依赖。
卑南遗址目前除了台东火车站的区域外,大部份的区域被规划为卑南文化公园,是以遗址保存的概念下所形成,在公园内规划了游客服务中心与考古现场等地来陈现卑南遗址地层中的文化遗留与考古工作内容的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