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为国分直一於1962年发表,刊登於《农林省水产讲习所研究报告?人文科学篇》,为日治时代之农林省水产讲习所出版。其内容统计与列举了至1962年为止,台湾各地发现的遗址贝塚与大致内容,由北到南大致为基隆湾岸的贝塚,台北盆地中的圆山、剑潭、宫之下、西新庄子、社仔、太加蚋保、西云岩、唭里岩、江头、北投竞马场、南港、淡水八里庄、艋舺贝塚;西海岸中部的新竹公园、後龙底、苑里、番仔园、麻头路、八卦山贝塚;西海岸南部的茑松、三崁店南方贝塚,台南台地西北缘之六甲顶、三本木高地、台南台地西南缘之台南市邮局、芭蕉脚、鞍仔、十三甲,台南台地东缘之牛稠子、网寮、台南市东门町,二层行溪以南之中洲、大湖、湖内、乌树林、小岗山、螺底、阿壳仔、後颈,寿山周边之龙泉寺、桃仔园、覆鼎金,凤山丘陵南端之凤鼻头;东海岸及澎湖岛之良文港贝塚调查概况。 贝塚为当时人类食用後丢弃的贝类,内容包括大量的贝壳及可能伴随当时人食用与後来前往摄取食物残渣的动物骨骼,甚至包括史前人的墓葬。从出土的生态遗物及工具可推测当时人类的生活、及在在农业、狩猎、捕鱼、捞贝的生业情形。台湾贝塚的形成及保存与台湾地质、地形史有关。贝塚、贝群的形成、其与现生贝群之间的变化,及与当时的海陆分布情形、海水面升降、地表的不等量升降运动频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亦与贝类生活区之泥沙淤积速率和所引起之海岸地形与地质之剧变及气候变化皆有关。例如目前台地中的贝塚,形成於当时地形地貌中的溺谷或谷岸附近,後经泥沙淤积或海退、陆地隆起等作用,而形成今日所见之贝塚遗址样貌。因此研究贝塚可提供相当多过去人类生活不同面向的资讯,此篇文章整理了过去所发现贝塚的资料,为日後相关的研究奠下基础,是篇继往开来的重要文献。
参考资料
- 林朝棨
- 1960 〈台湾西南部之贝塚与其地史学意义〉《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5/16:49-94,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 国分直一
- 1962 《台湾先史时代の贝塚》,农林省水产讲习所研究报告?人文科学篇7:53-72,农林省水产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