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台湾
相对於台湾岛上的主体人群――史前文化人或今原住民祖先――所进展的历史,另有一种从外界观看、认知的岛外历史,此即台湾岛相关外来者――如中国、日本,或15世纪大航海时代即有过从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等,对台湾的认识与纪录。
以中国而言,三国时期吴国沈莹所撰的《临海水土志》,被视为中国文献对台湾最早的纪录。此後,《隋书?东夷列传》的「流求国条」,预示了古代台湾与「流求」一称纠葛不清的开始。暧昧难明的台湾岛影,隐身在《文献通考?四裔考》(马端临)、《诸蕃志》(南宋?赵汝适)、《宋史?外国传》的「流求国条」(元?脱脱)、《元史?外国列传》的「瑠求条」等不同时代文献的简略文字中,直到《岛夷志略》(元?汪大渊)、《东西洋考》(明?张燮),台湾作为海外岛屿的事实才逐渐明朗;而〈东番记〉则是作者亲履此地的第一手现场报导。
在这一由混沌到清晰的长达千年过程中,可以明确看到「台湾」一称其实相当晚近才出现;而自古以来对台湾的各种称呼,即使後世学者多方考证,也难以公断。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瀛州,即被视为台湾;《临海水土志》、《三国志?孙权传》、《三国志?陆逊传》、《太平御览》之「东夷条」等,疑似以「夷州」指称台湾;至於文献中的流求、琉球、瑠求等,是指台湾或是今冲绳群岛的琉球,由於两处地理邻近,更是含糊不清,争论不休。不仅如此,即连台湾是一个岛还是一群岛,外人也无法掌握。而与台湾密切相关的澎湖群岛,在文献中亦有类似情形,在平湖、彭湖、澎湖等同音异字或同字异音中打转。
然而,古典文献对台湾、澎湖的各种异称,却不因历史情境变迁或台湾之名已定而自日後的文献消失,仍对官员文人有关台湾的书写持续产生影响。藉由这类古代文献脉络定调「台湾自古即属中国」的说法,也一直存在於特定的历史论述中。回顾这些古典文献的内容与作者,及由此产生的历史名词,遂有澄清既往、理解当代的历史文化意义。
岛屿台湾的海洋性,亦反映在中国海外贸易通路对台湾的定位,东西洋及针路(航线)的说明,因此有助於台湾早就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认识。而邻近的日本与台湾关系密切,海盗、海商不但熟悉台湾海域,也常登岛贸易、补充物资,有马晴信、村山等安更是巡看岛境,甚至率众来侵的日本人。但不同於中国文献,日本人将台湾命名「高砂国」、「高山国」,前者取自与家乡情境对照,後者则来自远眺岛域的视觉印象。
不同於外来者的观察与书写,台湾本体住民的风情,则不是粗略观察或带有想像成分的文献所能探知与描述。令人好奇的是,在17世纪荷兰、西班牙势力进入台湾时,衔接在史前住民之後的今日原住民族祖先,究竟如何?
多元族群的分布
今日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分类,系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能嘉矩、粟野传之丞首开学术分类体系的产物;跨入21世纪,政府基於各种历史文化条件对原住民族行使认定政策,已得到官方确认的族群有泰雅、赛夏、邹、布农、阿美、卑南、鲁凯、排湾、雅美、邵、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族、赛德克,共计14族。此外,还有学术分类下的凯达格兰(含马赛、雷朗等)、道卡斯、拍瀑拉、巴宰、巴布萨、洪雅(含虎尾壠等)、西拉雅(含大武壠、马卡道等)等族。
若以金属器或金石并用史前文化与现今族群分类对照,已知可以大略衔接的文化与族群有:十三行文化对应於凯达格兰族与噶玛兰族、番仔园文化对应於拍瀑拉族、崁顶文化对应於洪雅族(或虎尾壠人)、茑松文化对应於西拉雅族、静浦文化对应於阿美族等。
然而,考古学者的研究指出,史前文化之下还有地方类型,而根据荷兰、西班牙文献可以发现,近代的「民族」分类不足以呈现原住民族群的复杂性,很多今人非常陌生的地域性社群,才是台湾早期历史中较真实的人群现象;如十三行文化的旧社类型对应於马赛人及噶玛兰族,普洛湾类型则对应於立雾溪下游的哆罗满(哆罗美远)人。
有关台湾住民的「亲身经历」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603年(万历31年)陈第的〈东番记〉,这是陈第跟随浯屿(今金门)都司沈有容军队来台征剿海盗,以停留期间的见闻写下的纪录。全文一千三百多字,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篇由作者亲自踏足台湾土地的实录;文中描写的原住民社会,一般推测为台南平原的西拉雅族村落(如新港、萧壠、麻豆、目加溜湾),也是早期历史中与外人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之一。
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则是台湾早期历史中分别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西班牙人、荷兰人入据前,当地住民已和来自中国沿海及日本的海商、海盗有频繁的互动关系。但因为中文文献的缺乏,北部地区人群与历史的探究,必须依赖1620年代西班牙天主教道明会士耶士基贝(Jacinto Esquivel)的纪录,加上1640-1660年代荷兰人的户口调查表及相关描述。藉由当时场景的回溯,马赛人、噶玛兰人、哆罗满人的分布、人物与风俗文化,始能一一浮现。
台湾中部地区的虎尾壠人,则是从未在中文文献出现的人群。在近代的族群分类中,他们或被划为洪雅族,或被归入巴布萨族,其在历史时空的身影显得含糊不清。然而,虎尾壠人竟因缘际会留下了《虎尾壠语典》,使後人或有开解谜团的一天。
动态台湾的认识
台湾早期历史中,对外展现社会文化风貌的原住民,不只今台南地区的西拉雅族四大社,西部平原到浅山地带的虎尾壠人,淡水、鸡笼一带的马赛人,宜兰的噶玛兰人,及跨宜兰、花莲的哆罗满人而已。当时的阿里山邹族,已与外界颇有接触。散布於南部大武山地、恒春半岛的排湾族,其社会阶层化与跨村落联结的程度,则让外来的荷兰人相当惊讶。台东平原的卑南人,更藉由与荷兰人的结盟关系强化自己在东部地区的地位。事实上,尽管早期历史中的台湾,岛外海洋世界波涛汹涌,挟「文明」势力有意入侵的各国势力亦虎视眈眈,但原住民仍能有所因应,并直接与世界连结,从来不曾处於停滞的状态。
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位处於日本、琉球、中国沿海、菲律宾群岛、东南亚之间的岛屿台湾,日渐卷入历史浪潮,且由被动趋於主动。各种肤色语言文化的人群交织成瑰丽光影,物产资金乘着风帆流转於港口之间,台湾早期历史的多面与宽阔,正等待我们深入认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