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凯。1961。《厦门志》。「台湾文献丛刊」95。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周玺。1962。《彰化县志》。「台湾文献丛刊」156。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尹士俍纂修,李祖基点校。2003。《台湾志略》。北京:九州。
- 许雪姬。1987。《清代台湾的绿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林玉茹。1996。《清代台湾港口的空间结构》。「名山藏」6。台北:知书房。
- 邱欣怡。2000。〈清初「台运」路线初探〉。《史汇》,4:39-50。
- 陈国栋。1994。〈清代中叶(约1780-1860)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帆船贸易:以船舶为中心的数量估计〉。《台湾史研究》,1(1):55-96。
道光初年,台运积压又起,主因是船东着眼於渔船不需台运,纷纷把商船改换成渔船。1844年(道光24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奏准,台运半数改为折色(折算成税金)。此举使得运米数虽下降,但仍难解积压的问题。1867年(同治6年)仍有台米配运的纪录。约在1875年(光绪元年),随着班兵制度取消,台运亦告终止。
中文关键字: 正口 , 对渡兵米 , 折色 , 班兵
英文关键字legal port , sail each other , rice for 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 , taxable foodstuffs are exchanged money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