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苏澳新城遗址

苏澳新城遗址
2011-12-02 10:46:19   来源:   点击:

    苏澳新城遗址(SAHC),隶属於宜兰县苏澳镇新城里,坐落於北纬24°36'56"、东经121°48'58"。它的地理位置在新城溪(旧名武荖坑溪)之西南岸,九股山北侧棱脉的山脚坡地上,现在是北回铁路、省道台九线与新马陆桥的交叉路段。根据2003年台闽地区考古遗址第七期普查研究计画的调查,苏澳新城整个遗址的范围长宽大约525m×150m,面积约莫78750平方公尺。遗址所分布的棱脉前缘山脚,由於已经被台九省道和北回铁路切穿,故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目前该处仅剩下两处小孤丘,其上除了为农民栽种香蕉树之外,大多长满野草,整体遗址保存的状况并不理想。

      新城遗址,是日本人於1933年开辟新城至苏澳之公路时所发现,当时遗址由於修筑道路而铲出了八十多具石棺,因而同年4月23日,考古学者移川子之藏、宫本延人在冈田谦、马渊东一与西东重义的协助下,就其中四个石棺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并且於期刊《南方土俗》中,发表了一篇考古报告〈苏澳郡新城石器时代遗迹〉。苏澳新城遗址在战後,首次於1962年由盛清沂进行地表调查,其後直至2004年,共再进行了四次的地表调查工作

      关於苏澳新城遗址的遗物分布情况,主要资讯来自於1933年的考古调查报告。在文章中移川等人对於遗址中最显着的遗迹石板棺有如下记载:「石棺即位於这个10公尺高的丘陵上,群集在因道路工程而削掉的宽10公尺、长50公尺的地域内」(移川子之藏、宫本延人 1933:227-228;李英茂译 2000:28)。此外,研究者们也於附近丘陵地表与施工土层中采集到不少文化遗物,像是带有划纹的绳纹陶片、红色素面陶、陶纺轮、锛凿形石器、矛镞形石器、穿孔石盘等,同时还发现了台湾地区第一件的有槽石棒。

      苏澳新城遗址在宜兰考古研究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於它是宜兰地区早期进行发掘研究的遗址,有正式的考古调查报告发表;另一方面,则是由於遗址本身特殊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1933年移川子之藏与宫本延人,在遗址中所采集到带有划纹口缘的绳纹陶片,普遍地被认为是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典型的陶类。考古学者刘益昌便持论,苏澳新城遗址下层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的大坌坑文化要素,推测新城遗址应为大坌坑文化晚期之人群从台湾北部往宜兰移民,目前已知最早的一个据点。目前学者推估其年代大约为5000-4500B.P.。此外,根据大批石板棺的出现,考古学者相信新城遗址晚期文化,应该是宜兰特有的丸山文化,而呈现出相当明显与南方卑南文化有所互动的现象。

      本遗址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有:移川子之藏、宫本延人的〈苏澳郡新城石器时代遗迹〉;盛清沂的〈宜兰平原边缘史前遗址调查报告〉。

    参考资料

    1. 移川子之藏、宫本延人
    2. 1933 〈苏澳郡新城石器时代遗迹〉,《南方土俗》2(3):19-28。
    3. 盛清沂
    4. 1963 〈宜兰平原边缘史前遗址调查报告〉,《台湾文献》14(1):92-152。
    5. 刘益昌等
    6. 200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第七期-宜兰县、花莲县》,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蓝廷珍
下一篇:蕃地驻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