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大春。1972。《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台湾文献丛刊」308。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夏献纶。1959。《台湾舆图》。「台湾文献丛刊」45。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宜兰厅编。1985。《宜兰厅治一斑》。台北:成文(复刻本)。
- 沈葆桢。1959。《福建台湾奏摺》。「台湾文献丛刊」29。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1959。「台湾文献丛刊」38。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又称台湾事件)後,钦差大臣沈葆桢受命来台,积极推行「开山抚番」政策,开凿三条道路通往後山(台湾东部)并招抚原住民。其中的北路,由台湾道夏献纶与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率军在1874年8月动工,12月完成,全长118公里,道路全线皆在海岸边5公里之内,紧邻太平洋,除了中途的东澳(今宜兰县苏澳镇东澳里)、大南澳(今宜兰县南澳乡南澳村、苏澳镇南强、朝阳里)、大小浊水(今花莲县秀林乡和平村、和平村和仁)、得其黎(今花莲县秀林乡崇德村)至花莲港等路段为平路外,其余皆为山路。
中央山脉山势在此区域直逼海岸,地形险峻,加上道路开通後,原住民时常攻击行旅与驻军,往来北路的风险大,1877年(光绪3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因多方面考量而裁撤北路驻军,遂告荒废。1882年、1890年,北路曾经全线与部分路段重新开通,但只要驻军一撤即又荒废,主因为原住民的侵扰无法有效解决。
1908年(明治41年),大南澳隘勇线完成,可有效防备原住民的攻击,以後山北路苏澳至大南澳段为路基,完成大南澳警备道。1916年(大正5年)太鲁阁原住民归顺,由於理蕃上的必要,日方重新开凿苏澳至花莲港间的道路,初期只能徒步,称「东海徒步道」,1931年(昭和6年)全线拓宽为可通汽车的「临海道路」,即今之苏花公路,北路再也没有通行,近年在学者的探勘下重见天日。
中文关键字: 後山北路 , 开山抚番 , 大南澳警备道 , 罗大春 , 苏澳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