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行为考古学

行为考古学
2011-12-02 10:46:50   来源:   点击:

    行为考古学,是19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由美国考古学家Michael Schiffer等人,所提出的一种考古学研究取向,这个研究取向的中心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各种人类行为与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之间的关系为何,藉此来描述与解释考古遗留物背後的人类行为」。行为考古学非常注重建立人类行为与物质文化之间关系的法则,这个学派的学者认为考古学理论的建立应该奠基在物质文化上,而考古学研究也必须回归从物质遗留,来解释考古资料才是较为恰当的研究方法,遵循着这种原则,才能对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与行为,作比较正确的描述与诠释(黄程伟2001:49-50)。不过在进行考古资料的分析时,行为考古学强调研究者必须了解自己所看到的考古资料,其实一直都受到自然营力、人类或其他生物的各种行为等外力的作用与影响,所以一定要厘清一个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formation process)对於考古资料的影响程度,才能对它们作较为确实的解释,也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人类行为的模式。

       Michael Schiffer等人在1972年,提出了行为考古学有四种研究策略:第一种,是利用过去的物质遗留来研究过去的人类行为,这种研究策略大部分是用来解决具有某一特定时空位置的人类行为问题;第二种,从现代的物质遗留中找出人类行为所具有的通则,以帮助考古学对於过去的人类行为有更多的了解;第三种,从过去的物质遗留中,找出可以适用於过去以及现在人类行为的法则,来研究与现代社会问题有关的各种人类行为;第四,根据现代的物质遗留,来研究现代人类的行为(Reid, Rathje, and Schiffer 1975:864-866)。学者在进行考古学研究时,应该要依据他所研究的问题性质,从这四种策略中选择一种,以物质遗留等考古材料为基础,考虑遗址形成过程造成的影响,来讨论人类行为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人类的行为有所认识。

      从行为考古学的中心概念以及研究策略,我们可以得知,行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突破以往经常将考古学定义为研究过去人类生活的一门学问,行为考古学为考古学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研究取向,使考古学的研究范畴,除了让学者可以了解过去人类的生活情况,同时也可以扩展到探讨现代人类行为与物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这个学派对於遗址形成过程的重视,也帮助考古学家能够对考古资料进行更加正确的描述与诠释,所以行为考古学对於考古学研究策略的发展,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黄程伟
    2. 2001 <物质遗留与行为之间---以一现代观察为例>《人类与文化》34:49-54
    3. Reid, J. Jefferson, William L. Rathje, and Michael B. Schiffer
    4. 1975 Behavioral Archaeology:Four Strategi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7:864-869
    5. 陈维钧 行为考古学课堂大纲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虎尾壠
下一篇:虎形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