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遗址早在日治时期便被发现;1934年早坂一郎、林朝棨曾进行调查与发掘。光复後,1968年台湾大学宋文薰先生等亦做过一次考古试掘。之後,有关本遗址的研究大多仅止於地表调查,例如黄士强、刘益昌(1980)、连照美,宋文薰(1993)、黄士强(1993)、刘益昌、郭素秋(2000)等。根据过去调查与试掘知道,遗址内涵属於普遍分布在台湾北部地区的十三行文化,遗物主要以陶器与少量的石器为主;陶器可区分为红褐色与灰黑色两种,两者质地均含砂,较硬。器形有罐、钵。陶器上常施纹饰,有方格纹、斜方格纹、雷纹、鱼骨纹、圈点纹、几何形印纹、划纹及栉纹等。石器量少,有石斧、石锛、石锤等。另外还发现有锈蚀的铁器、骨角器、玻璃器等。此外还出土大量贝类及鹿、猪等兽骨。
1968年试掘时,以出土的贝壳进行碳十四定年依据,所测得的结果为︰2390+200B.P.、2010+200B.P.、1940+190B.P.,推测本遗址距今约2000年左右,属於十三行文化早期阶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