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盐
2011-12-02 10:47:26   来源:   点击:

    台湾制盐业始於荷兰时期,为供腌制乌鱼之用,汉人於打狗(今高雄)等地汲海水煮盐。郑氏时期因煎盐苦涩难堪,且民间需用日多,谘议参军陈永华乃引进漏晒法,於濑口等地建立盐场,并将中国式的盐课引进台湾,向制盐业者收取盐埕饷後开放自由运销。清朝统治台湾之初亦承袭之。

    雍正年间为增加盐课收入,改行专卖制度。分设濑北、濑南、洲南、洲北四大盐场,1755年(乾隆20年)增设濑东等盐场,每场设管事与巡丁若干名管理,由盐户晒盐,官方收买,再交由位於府城、由官方设立的盐馆,以及澎湖、淡水两厅与台湾、诸罗、彰化、凤山四县之民间贩户(六属贩户)运销。晒盐技术改为埕晒法,产量大增。道光年间,受银贵钱贱、以及北部运盐成本过高等影响,贩户入不敷出,官方乃屡次加价,导致官盐价昂而滞销,私盐充斥,盐专卖制度濒於崩溃。1867年(同治6年)台湾道吴大廷整顿盐务,设置全台盐务总局,各地分设总馆、小馆,建立「官运官销」为主的运销体系,并加强查缉私盐、收买大陆「唐盐」供应北部需求,台湾盐务始渐告稳定。台湾建省後,1888年(光绪14年)於台南、台北两府分设总局,南由兵备道,北由布政使分掌盐务。

    四大盐场之濑北场,原称濑口场,位於台湾县新昌里,郑氏时期即设。濑南场雍正年间设,位在凤山县兴隆庄打鼓港口,一度裁汰再行修复,易名濑西场,嘉庆年间复称濑南场。雍正年间盐制改革,洲仔尾盐场分设为洲北场、洲南场。乾隆年间,洲北场遭洪水冲刷,先迁诸罗县安定里,再徙北门屿地区,仍名洲北场。1794年(乾隆59年)洲南场也因洪水冲毁,徙至嘉义县安定里,紧邻洲北场。不久,贌办台嘉两邑盐务的豪商吴麟再迁往嘉义县大坵田西堡,仍名洲南场。此外尚有濑东、濑西、大田等较小或为时短暂的盐场。

    中文关键字: 盐 , 六属贩户 , 盐专卖制

    参考资料

    1. 连横。1920。《台湾通史》。台北:台湾通史社。
    2. 郑博文。2007。〈清代台湾盐专卖制的建立与发展〉。硕士论文,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3.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编。1925。《台湾盐专卖志》。台北:台湾总督府专卖局。

    延伸阅读

    1. 张绣文。1955。《台湾盐业史》。「台湾研究丛刊」35。台北:台湾银行台湾经济研究室。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观喜
下一篇:解除戒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