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讯塘埔文化

讯塘埔文化
2011-12-02 10:47:29   来源:   点击:

    讯塘埔文化,是考古学家刘益昌先生在2000年,所提出的一个近几年新辨认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接续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地方性文化。刘先生以前将这个文化称为绳纹红陶文化的讯塘埔类型,但是因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分布於北部地区(新竹到宜兰之间)的这层史前文化,确实跟其他地区绳纹红陶时代的文化有所差异,并且富有地方性色彩,因此将之前所称的「讯塘埔类型」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上,将其改称为「讯塘埔文化」,并且提出它是与台湾地区绳纹红陶时期的文化并列的一个地方性文化(刘益昌2000:110)。

      刘益昌先生在1990年代初期,根据台湾各地遗址调查与遗物分析的结果,认为台湾的北部区域在大坌坑文化之後,应该有一层与中南部地区属於绳纹红陶文化的牛骂头、牛稠子文化相对等的史前文化存在,也就是後来他所提出的由北部地区大坌坑文化晚期发展而来的「讯塘埔文化」。这个文化的分布区域主要是基隆到淡水间的北海岸,以及关渡以下的淡水河河岸,与台北盆地的北侧斜坡,主要遗址包括了八里乡讯塘埔遗址、万里乡的万里遗址、金山乡的龟子山遗址、三芝乡的老崩山遗址、古庄遗址、猪山窟遗址,以及淡水镇港子平遗址等。

      讯塘埔文化的年代,应在距今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之间,它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上述遗址出土的陶质遗物与石器来说明:从陶质遗物来看,讯塘埔文化的代表主要是褐色的绳纹陶,质地夹有安山岩、辉石颗粒或其他砂粒,表面处理可能是由红褐色抹平、涂红或是拍印绳纹,由於保存状况不良,表面常常会风化脱落,因而露出粗糙的胚里;从型制上来看,此文化的陶器与大坌坑文化大致相近,器型以圜底鼓腹罐为最多,但部份则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大的区别就是讯塘埔文化的陶器口缘没有突脊,而且口缘上也没有像大坌坑文化施有划纹;而在石器方面,此文化的石器类型较少,有石锛、石凿、打制与磨制石斧、凹石、石锤、石刀与大型尖状器等,因为有石刀等石制农具的出现,显示此文化具有农业的发展(刘益昌2000:110-111、2004:15)。讯塘埔文化的辨识与确认,有助於考古学家了解台湾北部区域史前时代的文化层序与其发展。

    参考资料

    1. 刘益昌、郭素秋《台北市考古遗址调查与研究》。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托研究,台北市:民政局,2000
    2. 刘益昌等《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七期-台北县、基隆市、台北市》。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台北市:内政部,2004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西元後
下一篇:许尚、杨良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