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遗址为盛清沂、吴瑞基在1959年9月27日所发现,当时盛、吴二位调查外挖子山後远望安坑溪西岸猪肚山,发现地形良好,乃前往调查,於是发现本遗址。本遗址地形为一小山丘,山顶海拔约40公尺,高出附近地面约20公尺,山丘东侧斜坡弛缓,面积约300公尺,在缓坡接近地面高5~10公尺的100公尺范围内,皆可看到遗物出土,惟当时未能确定遗址的范围(盛清沂1960)。这次的调查采集到石制标本,分别为半磨制大型石锄、中型石锄及磨制安山岩有肩长形石铲等,但并没有采集到其他遗物的记录。此後在1980年黄士强、刘益昌及1990年「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调查研究计画」时,皆覆查过此遗址,但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料说明本遗址的内涵。直到2003年捷运系统安坑线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李坤修曾对此遗址是否受捷运系统影响而做过调查,但调查的目的着重在遗址受捷运系统的影响与否,调查後确定此遗址距离捷运系统有300公尺之远,并不会受捷运系统所影响(李坤修2003)。2004年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所执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七期」时,卢瑞樱亦调查了此遗址,唯调查当时,遗址所在的山丘顶面及缓坡面已为校舍和道路所覆盖,遗址可能保存不佳。
虽然历年来的调查,并没有直接可以说明本遗址文化内涵的遗物出土,但在出土的石器中,其中有一件为有肩石铲,此器形一般为圆山文化所特有。因此,本遗址很可能具有圆山文化的内涵。至於其他进一步的资料,则有赖日後更详尽的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