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震。2003。《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历程》。台北:三民。
- 王作荣。1978。《我们如何创造了经济奇蹟》。台北:时报。
- 林钟雄。1995。《台湾经济经验一百年》。台北:三通图书。
- 李国鼎。2005。《李国鼎:我的台湾经验-李国鼎谈台湾财经决策的制定与思考》。台北:远流。
- 马凯主编。1994。《台湾工业发展论文集》。台北:联经。
- 潘志甲。1983。《民营企业的发展》。台北:联经。
- 严演存。1991。《早年之台湾》。台北:时报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後,世界各重要国家除美国外,无论参战与否,都因物资与外汇(即美元)奇缺,不得不厉行外汇、贸易、物资、生产之管制,重要物资如粮食、布疋、日用品等也实施定量配给及限价。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失衡,虽有美援,仍需节省外汇,因此政府发展工业之首要目的是要充裕国内物资的供应,并扩大农、工、矿产品等传统输出品的出口。
政府所使用的限制与保护的手段,包括进口管制、保护关税、限制设厂、减免所得税、低利贷款、复式汇率、保留外汇配额、出口退税、外销产品贷款、便利出口工业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等相关措施。其中,纺织业透过「代纺代织」方式,在1954年後就达到进口替代的目的,水泥工业产量在1957年也能够替代进口品,其他如面粉、合成纤维、合板、塑胶等都相继发展,成效显着。进口替代也产生若干缺失,包括产能过剩、缺乏效率与造成垄断等,但1950年代实施进口替代工业的策略,的确对台湾日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文关键字: 进口替代工业 , 进口管制 , 保护关税 , 幼稚工业 , 纺织业
英文关键字Import-substitution , Import control , protective tariff , infant industry , textile industry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