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庆。1991。〈皇民化运动前的台湾社会生活改善运动:以海山地区为例(1914-1937)〉。《思与言》,29(4):5-64。
- 蔡锦堂。1995。〈皇民化运动前台湾社会教化运动的展开:1931
- -1937)〉。收於《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社会、经济与垦拓论
- 文集》。台北:国史馆。
1931年起,台湾各地出现以最基层行政组织「街庄」下的「部落」(约同於「保」)为单位组成的团体,有振兴会、同荣会、更生会、同益会等多种名称。1934年後大致通称为振兴会。一般以1集团部落为单位,大约100-200户为准,但亦有多达400多户,少至40余户者。部落振兴会设有会长、副会长、干事、实行委员,并附设顾问或教化委员,由官方任命的教员、警察、地方官员担任。部落内的住民为当然会员,分别隶属於家长部、主妇部、青年部、处女部等。
部落振兴会之主要目的,在於振兴社会教化、开发产业、改善农家经济、促进生活改善。因其活动事项广泛,各地振兴会实施情形皆有不同,但有一些共通点:在产业振兴方面,要求「共同」行动,如共同采购肥料、共同运销等;显示在部落振兴运动中,要求将全部部落民纳入组织中,强调「共同体」是一大方向。在教育教化推广方面,「敬神尊皇」与「普及国语」为实施重点。敬神尊皇项中,要求设立集会所,於此安置「神棚」(日式神龛)、升旗台,也备有时钟、收音机、报纸等,有时充作国语讲习所。集会所因此成为具有集会、娱乐、宣导政令等功能的公共场所,使得传统以寺庙作为台人信仰、集会中心的机能受到抑制。日语教育方面,过去仅限於学校内部,在社会教育中较不受重视,因此1930年以前日语普及率不超过20%。为此总督府於1933年推行「国语普及10年计画」,要求各地设置国语讲习所,使学龄以上不谙日语者学习日语。部落振兴会的「普及国语」即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
部落振兴运动展开之後,先前各地的同风会、家长会、妇人会等教化团体,渐次被并入部落振兴会或被取代。
中文关键字: 同风会 , 部落 , 振兴会 , 普及国语 , 敬神尊皇
英文关键字Society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