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关渡遗址

关渡遗址
2011-12-02 10:50:57   来源:   点击:

    关渡遗址(KT),过去又名江头遗址,隶属於台北市北投区关渡里,经纬度是东经121°27'10"、北纬25°07'25"。其位於淡水河与基隆河汇合处之北岸台地,大屯山至面天山的西南余脉上,为熔岩流风化所形成的红土阶地,海拔高度30-50公尺。关渡遗址之范围包括了现今马偕护校、基督教神学院及关渡宫一带,大度路以南至关渡宫後面台地顶面斜坡均有遗物之分布。根据台闽地区考古遗址第七期普查研究计划之调查,遗址面积约为160000平方公尺。该区域现在除了现代建筑外,另有墓园及绿地分布,遗址已大部分受到破坏。

      根据文献记录,关渡遗址至少在1911年之前就已经为学者所发现,森丑之助曾经在此发现有打制与磨制石器(森丑之助 1911)。不过在日治时代末期以前,少有学者研究本遗址,相关之资料很少,难以推究森丑之助发现遗物的地点为何处。1943年,国分直一进行地表调查工作,发现旧淡水线江头站(今日关渡)附近有三个贝塚遗迹,同年十一月,金关丈夫与国分直一两教授再於本遗址进行发掘。战後,对关渡遗址所进行的考古调查相当多,其中较着名者包括石璋如与宋文薰(1956);宋文薰、刘斌雄与刘枝万(1960);盛清沂(1963);宋文薰与连照美(1990)等等。发掘工作则相当稀少,仅有1999年李匡悌所进行者。

      根据历年调查及试掘之资料,关渡遗址可能拥有大坌坑文化晚期之内容,明显出现了圆山文化层与十三行文化晚期的特色,另外也可能存在有芝山岩文化及植物园文化的要素(刘益昌、郭素秋 2000)。本遗址是为一贝塚遗址,有许多的贝类生态遗留。出土之陶遗留有大坌坑式绳纹陶、圆山式夹砂陶、植物园文化的泥质印纹陶等、十三行文化之硬质印纹陶。石器部分,已知有磨制及打制的石斧、有肩石斧、靴型石斧、有段石锛、锛凿、矛镞、凹石、石锤、砥石等。另外,也有发现如铁器残件、玻璃玦、玻璃环等,一些较为近代的遗物。关於关渡遗址的年代层序,部分考古学者认为应该有五层,由早而晚排列:大坌坑文化晚期应落於5000-4500B.P.,芝山岩文化层为3800-3200B.P.,圆山文化层3800-3200B.P.,植物园文化层2800-1800B.P.,十三行文化晚期则为1800-350B.P.。

      本遗址的重要参考文献有:森丑之助〈台湾に於ける石器时代の遗迹に就て〉;金关丈夫、国分直一〈台湾先史考古学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盛清沂〈台北县关渡遗址调查记〉;李匡悌〈淡水河北侧沿河快速道路文化遗址试掘补充调查报告〉等。

    参考资料

    1. 森丑之助
    2. 1911 〈台湾に於ける石器时代の遗迹に就て(上)(中)(下)〉,《台湾时报》19:17-19,20:7-10,21:23-25。
    3. 金关丈夫、国分直一
    4. 1954 〈台湾先史考古学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民族学研究》18(1/2):67-80
    5. 盛清沂
    6. 1962 〈台北县关渡遗址调查记〉,《台湾文献》13(1):29-74。
    7. 李匡悌
    8. 1999 〈淡水河北侧沿河快速道路文化遗址试掘补充调查报告〉,交通部台湾区国家新建工程局。
    9. 刘益昌、郭素秋
    10. 2000 《台北市考古遗址调查与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11. 刘益昌等
    12. 2004 《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第七期-台北县、基隆市、台北市》,内政部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陈中和
下一篇:陈五福